关灯
护眼
字体:

卷三十八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寺廟

    晉像觀音寺,天福中僧道翊所造。後漢乾祐中,僧從勳以佛舍利親安大士頂。兀術入臨安,宋高宗遜於海,遂與玉帛圖籍俱航而北。僧誌完率徒以從,至燕都城西五里玉河鄉建寺居之。天順壬午及成化丁酉俱重修。

    晉嘉福寺,唐改龍泉寺,即今潭柘寺也。寺兩鴟尾,自潭中湧出,奇偉之甚。昔謂有柘千萬章,今亡矣。僧新種者存其名耳。燕諺謂先有潭柘,後有幽州。此寺之最古者也。

    後魏尉使君寺建於元象元年戊午,幽州刺史尉萇命造,後改為智泉寺。武則天時改為大雲寺。開元中改為龍興寺。在憫忠寺前,隋造塔藏舍利處。

    隋舍利塔建於仁壽二年壬戌正月初,文帝為太子時,有梵僧以釋迦佛舍利遺之。至登極,敕天下大州建舍利塔。時幽州節制竇抗造五層木塔,扃舍利於其下。至唐文宗太和八年塔災。宣宗大中丙寅,得石函於故基下,移置於憫忠寺多寶塔。僖宗中和壬寅,又災,延燒憫忠寺樓台俱燼。昭宗景福壬子,遷舍利於閣內。

    隋天王寺,今之天寧寺。開皇中建,唐開元中修,明正統中重修,始改今名。內有塔高十三層,每每現光,其影入殿之門窗隙內,一塔散為數十塔,影皆倒也。

    唐火神廟在皇城北,貞觀中建。元至正六年重修。萬曆三十三年始增碧瓦。後有水亭,可望北湖。唐吉祥寺在城西南隅,萬曆丙午重修,改名石鐙庵。改修時於地掘得石鐙,上刻唐人所書心經。萬曆中,翰林黃輝、陶望齡集縉紳於此放生,後林增誌踵行之尤盛。

    唐憫忠寺建於貞觀十九年。太宗憫東征士卒戰亡者,收其遺骸,葬幽州城西十餘里許,為哀忠墓。又於幽州城內建憫忠寺,中有高閣,故但以閣名。唐諺:憫忠高閣,去天一握。是也。寺前有隋藏舍利塔,所謂智泉寺也。及塔災,始移舍利塔於憫忠寺中,今石函尚存,寺前空地即雙塔舊基。

    唐淤泥寺在城內西隅,即今鷲峰寺,內有唐人石刻心經,供栴檀佛像。元學士程钜夫記云:釋迦如來初為太子,誕七日,母摩耶棄世,生忉利天。佛既成道,思念母恩,遂升忉利,為母說法。優闐國王欲見無從,乃刻栴檀為像,目犍連尊者以神力攝三十二匠升忉利天,諦觀相好,三返乃成。及佛返人間,王率臣庶同往迎佛,此像騰步空中,向佛稽首,焉佛摩頂受記曰:我滅度千年之後,汝從震旦廣利人天。像由是飛歷西土一千二百八十五年,龜茲六十八年,涼州一十四年,長安一十七年,江南一百七十三年,淮安三百一十七年,復至江南二十一年,北京汴京一百十七年,北至燕京,居聖安寺一十二年,北至上京大儲慶寺二十年,南還燕京內殿五十四年。丁丑三月燕京火,迎還聖安寺,五十九年。元世祖迎入仁智殿,十五年。遷於萬安寺,一百四十餘年。蜀僧紹乾續紀云:復居慶壽寺一百二十餘年,嘉靖戊戌慶壽寺災,奉迎鷲峰寺,迄天啟丁卯,共居八十八年。計優闐造像當周穆主辛卯,至熹宗丁卯凡三千六百一十餘年。其說荒唐不足信,然佛之體制衣紋,踽踽欲動,非近代人所能辦。

    唐晉陽庵佛像,刻大唐貞觀十四年尉遲敬德監造。庵在宣武門外,後移受水塘古佛庵,庵壞移稽山會館。唐聚慧寺武德中建,正統中改萬壽寺,在城西戒壇。唐兜率寺今名永安,俗呼臥佛寺。殿前娑羅樹來自西域,唐建寺時所植,今大三圍,高參天。

    唐佑聖教寺在通州城內西北隅,內浮圖十三層,高三百八十尺,下作蓮花台座,高百二十丈,周圍百四尺,虛其中以祀神。考斷碑創於貞觀七年,歷五代宋遼金元,凡八世始成。塔頂有鐵矢一,相傳金將楊彥昇射鏃於其上,迄今猶存。每天氣晴朗,塔影垂映白河中。

    五代瑞雲寺,李克用建。今改百家寺,在百花山。

    金彌陀寺即法藏寺,大定中建,在外城內。寺中有塔七級,高十餘丈,中空可登。余少時讀書其旁,天氣晴時輒一登,北望宮闕,黃瓦參差,西觀兩壇,松檜鬱茂,西山黛色如在簷前。

    金護聖寺即功德寺,在西湖旁,水光稻花如江南。明帝祭陵,設幄於此。宣德中僧板庵重修,今改名。金雀兒庵在潭柘寺後,章宗彈雀於此,即行幄建庵。

    金昊天寺,大定四年秦越公主建,正統四年王振修,改隆恩寺。金大定寺,章宗建,有詩刻石。今改棲隱寺,在仰山。

    金甘露寺,即香山寺,建於大定中。明正統間,內侍范宏重建,費銀七十餘萬。旁一軒萬曆禦題曰來青。山有祭星台、護駕松、夢感泉,皆金章宗遺跡。

    遼白塔寺建於遼道宗壽昌二年,塔製如幢,色白如銀。至元八年,加銅網石欄。天順二年,改名妙應寺。附近有青塔寺、黑塔寺,然寺存而無塔。

    元天慶寺原遼之永泰寺,大安兵毀,元世祖至元壬申重建。明成化二年錦衣指揮朱善重修。上有高樓,可望天壇。僧舍中有李龍眠畫羅漢十六軸。元學士袁桷記云:至治三年三月甲寅,魯國大長公主集中書議事執政官翰林集賢成均之在位者悉會於南城之天慶寺。命秘書監丞李某為之主,其王府之寮寀悉以佐執事。籩豆靜嘉,尊斝潔清,酒不強飲,簪珮雜錯,水陸畢湊,各執禮盡飲,以承飫賜,而莫敢自恣。酒闌出圖畫若干卷,命隨其所能俾識於後。禮成,復命能文詞者敘其歲月,以昭示來世。竊嚐聞之,五經之傳,左國是先,女史之訓,有取於繪畫。將以正其視聽,絕其念慮,誠不以五采之可接而為之也。先王以房中之歌達於上下,而草木蟲魚之纖悉,因物以喻意,觀文以鑒古,審時知變,其髮於朝夕者盡矣。至於宮室有圖,則知夫禮之不可僭,溝洫田野,則知夫民生之日勞,朝覲讚享,冕服懸樂,詳其儀而慎別之,亦將以寓其儆戒之道。則是魯國之所以襲藏而躬玩之者,誠有得夫五經之深意。夫豈若嗜奇侈聞之士,為耳目計哉?河水之精,上為天漢,昭回萬物,矞雲興而英露集也。吾知縑緗之積,寶勢旁達,候占者必於是乎得之。泰定五年正月具官袁桷記。

    元報國寺,元中統中建於彰義街,今廣寧門內。後有高閣,西山翠色,以手可捫。前殿奇松,離奇飛舞,有如怒虯。閣下窯變觀音僅高尺許,寶冠綠帔,瞑而右倚,以手承頤,宛是吳道子妙畫。明成化中,改為大慈仁寺。明人蔣德璟記曰:報國寺在宣武門外可二里。成化中重修,蓋憲宗為皇太后祝釐處。初入東廊,憩禪悅庵,少選,入寺後總聖門禮佛。兩旁名畫百二十軸皆天堂地獄變相,僧云宮內送至寺者。登大毗盧閣,可三十六級,為王母及母兩太君遙祝畢,閣外通廊,環行一周。俯視西山,若在襟袖,宮闕城市,具在目中。旁精舍一枝繁花,或云梨或云杏,甚豔。遂行觀成化劉公定之碑,出總聖門,右轉入僧房,有海棠一巨叢,其幹大可數圍。出過後殿,多松樹及核桃,再出過正殿,則雙松怪甚矣。雙松偃蓋,皆數百年物,東者高可三四丈,有三層,西則僅高二丈許,而枝柯盤屈,低亞橫斜,其陰數畝。虯角龍髯,披拂鱗皴,其最修而壓地者,以數十紅架承之。因移榻其下,梳風幕翠,一庭寒色。

    元慶壽寺,即雙塔寺。至元中建,今在西長安街。有二塔,一九級,一七級。寺僧海雲可庵葬其下,僧像尚存,皆團龍魚袋。海雲有門弟子劉秉忠讚,舊有石刻金章宗飛渡橋飛虹橋六大字。嘉靖十七年毀。天順元年七月,禁大興隆寺僧不許開正門鳴鼓,並毀寺前第一叢林牌樓香爐幡竿,從巡撫山西右副都禦史朱鑒言也。

    元般若庵在北湖之南。萬曆中,始增宏麗,改名金剛寺。僧雪浪講經其中,士紳多從之遊。吳中姚現聞先生著準提像讚刻寺中。

    元靈福寺,在阜成門外韓家山,寺有二奇松,漢循吏韓延壽家此山。

    元祐聖王靈應廟,即今都城隍廟,在城西刑部街。永樂遷都,新其廟宇。內有石刻北平府三大字,半埋土中,相傳尚有城隍廟三字。

    元崇國寺,元有二崇國寺,此乃北寺。元順帝至元中建。寺為脫脫丞相故宅,今佛座下立一襆頭朱衣老叟,一鳳冠朱裳老嫗,乃其夫婦也。後僧錄司右姚廣孝一像一主在焉。廣孝舊配享廟廡。嘉靖九年,閣臣李時以髡徒不便在廟,乃將其主送大興隆寺,寺災移此。其像上題一偈:看破芭蕉拄杖子,等閑徹骨露風流。有時搖動龜毛拂,直待虛空笑點頭。後署獨庵老人題。獨庵,廣孝號也。釋名道衍,字斯道。

    元東嶽廟,舊稱仁壽宮,在朝陽門外。元真人張留孫買地大都齊化門外,擬為宮以祀東嶽大帝,未成。至治壬戌,其徒吳全節始畢工,賜名仁聖宮。泰定乙丑,魯國大長公主出資钜萬,更為寢宮,又賜名昭德殿。其像乃昭文館學士劉元手製,兩旁侍臣仿唐開國功臣像為之,故赫赫有生氣。劉元字秉元,寶坻人,官至昭文館大學士、正奉大夫、秘書監卿。

    元石湖寺在德勝門內北湖之旁,水從玉泉入城,聚為一湖。水色蓮香,最稱勝景。寺後為方閣老園。元鐵牛廟在舊燕城東南,有土埋鐵牛露脊,元人立廟祀之。

    元昭應寺在西阜城門外,至元中建,正德八年重建。

    元法王寺在高梁橋西北,今改廣通寺。寺四角有石樓,望高梁橋柳色如畫。

    元從容庵,元僧萬松老人建。所著有從容錄。今磚塔尚存,在宣武門內乾石橋北。

    元碧雲庵在西山,建於元耶律阿利吉,正德中內監於經拓之為寺。經以佞幸得寵,於通灣等處開設皇店,歲報上銀八萬兩,餘以自飽,乃為寺於香山而立塚域於後,所費以萬萬計。嘉靖初下獄死,籍其家。天啟三年,內璫魏忠賢重修,土人呼為於公寺。

    朝天宮在皇城西北,元之天師府也。宣德中,仿南都之制,建三清殿、通明殿,又建普濟、景德、總制、寶率、祐聖、靖應、崇真、文昌、玄應九殿。至成化十七年重修。天啟六年五月二十一百災,止存張真人府。府設道錄司,元三碑存。是年五月初六日,王恭廠地雷裂地十餘丈,傾屋萬計,斃人三千餘。至二十一日,朝天宮殿門緊閉,火發於內。次月初五日,地大震千里。

    (張真人,元以為天...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