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3章 殖民扩张导致欧洲爆发战争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曾经指出:“国王不能为了在美洲建立殖民地,将新教徒驱逐出境。”

    查理十世古斯塔夫(1622——1660)

    此外,法兰西政府并不能与时俱进。历任官员中,出类拔萃的文臣武将寥寥无几,赤胆忠心的人更是凤毛麟角。法兰西专制政府或发动侵略,或防御突袭,但疲于应付持久战。各级官员贪污腐败,恶迹昭著,对政府造成了致命打击。面对与英格兰频发的冲突,法兰西亟须增强海军力量。乔治·麦考利·特里维廉曾详细描述了1692年的拉霍格海战。儒勒·米什莱也曾谈到,英军实力日渐强盛,法军无法与之抗衡。欧洲各国一致认为,正是英格兰人的无所作为延续了斯图亚特王室的国祚。一旦坚决反对法兰西的英王驾崩,英属殖民地就将再次落入法兰西人手中。路易十四为自己的后代争夺西班牙王位,继而引发了“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当时的法兰西已经犹如西风残照。英格兰进退维谷,无论加入西班牙与法兰西联盟还是加入西班牙与奥地利联盟,都会得罪另一方。儒勒·米什莱说:“英格兰觊觎西属印度群岛,垂涎美洲和亚洲的贸易走私品,渴望发展商业贸易,而法兰西却继承了颇有争议的王位。”1704年至1713年,路易十四疯狂地滥杀无辜,其罪行罄竹难书。安德鲁·阿格纽爵士曾指出,英格兰应该关注自己的海上领地,一旦西班牙的海上霸主地位被法兰西取代,英格兰在未来将无所建树。马尔伯勒公爵约翰·丘吉尔在“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中功勋卓著。英格兰人对国家的未来信心满满。

    拉霍格海战

    儒勒·米什莱(1798——1874)

    1713年的《乌得勒支和约》充满浓厚的殖民利益气息。腓力五世继承了西班牙王位,并与法兰西王室联姻。然而,《乌得勒支和约》规定,西班牙不得为法兰西提供任何海洋商贸方面的便利,但英格兰可以每年派一艘五百吨位的商船在西属殖民地从事大规模走私贸易。

    虽然罗伯特·沃波尔竭尽全力试图使英格兰免受欧洲战争的影响,并终生致力于和平事业,但依然没有摆脱商人们对他的厌恶。1743年,由于西班牙明确禁止开放贸易,英格兰卷入了与西班牙的战争中。奥地利王位的继承权引发了代廷根战役和丰特努瓦战役,基于殖民利益的法兰西与奥地利联盟由此建立。法兰西与西班牙之间的秘密联姻对英格兰非常不利。1748年,亚琛战役暂时休战。儒勒·米什莱评价这场战役说:“这场仓促而愚蠢的战争向人们发出了警告,即我们需要不惜一切代价实现和平。”各国海外殖民地的形势也容不乐观。英格兰与法兰西在美洲和印度的各种政策相互矛盾,局部冲突不断。在美洲,法兰西试图通过堡垒连接加拿大和路易斯安那两大殖民地,并利用大西洋和阿勒格尼山脉封堵英属殖民地。英军支持的弗吉尼亚殖民者在俄亥俄山谷奋力抵抗法兰西与印第安联军,乔治·华盛顿时任殖民地领袖,成功地将阿卡迪亚人从圣劳伦斯赶了出去。人们可以从亨利·沃兹沃斯·朗费罗的《伊万杰琳》中感受到这种离殇。英格兰与法兰西在印度的统治权问题上产生了争议,法方代表是位高权重的贝特朗-弗朗索瓦·马埃·德·布尔多奈、约瑟夫·弗朗索瓦·迪普莱、马奎斯·德·比西-卡斯泰尔诺和托马斯·亚瑟。约瑟夫·弗朗索瓦·迪普莱想要依托印度半岛的土著建立印度殖民帝国,以便区别于葡萄牙和荷兰的工厂体系,但遭到了反对,被迫做出了让步,最后郁郁而终。精明的罗伯特·克莱夫和实力雄厚的东印度公司解决了卡纳蒂克海岸问题。但由于缺乏资金,托马斯·亚瑟无法开展计划,致使法兰西在印度殖民地的利益丧失殆尽,最后被法兰西政府处决。贝特朗-弗朗索瓦·马埃·德·布尔多奈锒铛入狱,令人惋惜。

    腓力五世继承西班牙王位

    丰特努瓦战役

    第5节 威廉·皮特

    七年战争的战火蔓延到了欧洲大陆。1756年,联盟战线发生了变化。奥地利转而与法兰西结盟,法兰西也以“自由与和平的欧洲”的名义支持玛丽亚·特蕾莎。奥地利与法兰西两百年的敌意烟消云散。1757年年初,英格兰全力支持腓特烈二世推动的“自由欧洲和德意志新教运动”。五万援军驻扎在汉诺威和波罗的海,并在罗斯巴赫力克法军,遣散了西里西亚的奥地利人。明登大捷后,腓特烈二世乘胜追击,形成了新的势力范围,神圣罗马帝国统一。当时的欧洲时局对英格兰很不利。腓特烈二世四面树敌,频繁引发战争。爱德华·布雷多克在俄亥俄山谷丧生;梅诺卡岛被法兰西的地中海舰队攻陷;直布罗陀岌岌可危;坎伯兰公爵寡不敌众,被迫解散了汉诺威军队;腓特烈二世被逐出波希米亚。切斯特菲尔德勋爵感慨道:“国将不国!”

    玛丽亚·特蕾莎(1717——1780)

    回顾历史,英格兰还没有出现一位像威廉·皮特这样踌躇满志、深得民心的首相。威廉·皮特联合腓特烈二世对内肃清吏治,对外折冲千里。他的干将詹姆斯·彼得·沃尔夫率兵轰炸了魁北克,罗伯特·克莱夫统辖着孟加拉湾。海军上将爱德华·霍克与爱德华·博斯科恩分别在基伯龙和拉各斯大败法军。1759年,英军捷报频传。1759年6月,英军攻克了瓜德罗普;1759年9月,明登大捷,英格兰军舰在土伦登陆;1759年10月,英军勇夺魁北克;1759年11月,布雷斯特军舰以岩石和浅滩为掩体,向法军发起了进攻。有评论写道:“如果继续打下去,攻打法军就如同殴打女人一般可耻。”贺拉斯·沃波尔曾写信给朋友道:“我们那破旧的钟时刻准备着奏响胜利之音!我现在听到的全是征服美洲的捷报。再见,朋友!附言:如果我们在圣诞节前攻下墨西哥,我会复信给你。”

    罗斯巴赫战役

    贺拉斯·沃波尔一针见血地指出:“事实上,法兰西的处境非常尴尬。历史上还没有哪个君主制国家像它这样蒙羞。法兰西似乎没有文臣武将和精甲锐兵。其内阁的行为远比战时的行径更滑稽可笑。”由于法兰西支付不起国债利息,英格兰报纸曾嘲讽道:“巴黎的‘小路易’是和平的破坏者。”

    基伯龙海战

    七年战争在现代史上意义深远:第一,它巩固了普鲁士王国的君主制;第二,它明确了英格兰对印度的统治权;第三,它确定了英格兰对北美洲的统治权。

    英格兰的丰功伟绩都归功于伟大的威廉·皮特。1778年6月3日,贺拉斯·沃波尔发表了饱受争议的评论,他说:“我并不知道威廉·皮特的墓地所在地,也没有那么热爱他,但我真正了解他!威廉·皮特领导的英格兰坚不可摧,而且声名远扬。法兰西虽然失败了,但依然对约翰·丘吉尔、马尔伯勒公爵和威廉·皮特心存敬畏。因此,我的批评不足挂齿。”

    威廉·皮特(1708——1778)

    英格兰与法兰西联手向美洲殖民,进入了百年战争的新阶段。对法兰西海军的供给致使英格兰军备锐减,陷入重重困境。1780年的英格兰危机四伏。法兰西与西班牙联合舰队围攻了直布罗陀;驻扎在西印度群岛的军舰对英属殖民地虎视眈眈,侵袭了加的斯的六十艘英国商船;北欧各国保持中立,全副武装地竖起了冰墙;荷兰的主要殖民地也掀起了抵抗英军的热潮,重创了英格兰兵力;印度的穆斯林领袖海德尔·阿里威胁着英格兰在印度的统治地位;保罗·琼斯等走私者毁坏了英格兰商船;爱尔兰牢骚满腹,议会中的反对派能言善辩。幸运的是,威廉·皮特的精神并没有消逝。乔治·奥古斯都·埃利奥特解救了直布罗陀;沃伦·黑斯廷斯坚守着印度;乔治·布里奇斯·罗德尼征服了西班牙,在西印度群岛大败法军。1782年,法兰西收复了部分失地,恢复了声望,但与1763年相比,它的海事实力依然比不上英格兰。

    乔治·奥古斯都·埃利奥特解救直布罗陀

    第6节 抗击拿破仑

    法兰西的君主制垮台后,为了争夺欧洲霸权,英格兰与法兰西再次挑起了战事。拿破仑领导的战争并不是殖民战争。霍雷肖·纳尔逊成功削弱了法兰西的海军势力,并反对大革命精神与拿破仑的计划。拿破仑将目光投向了东方。1797年,意大利大捷使坎波福尔米奥恢复了和平。随后,拿破仑转战埃及和地中海,攻克了英属殖民地,并殖民印度。这是他应对英格兰的战略。正如德·斯塔埃尔夫人所言:“摧毁英属殖民地是对英格兰贸易的致命一击。”霍雷肖·纳尔逊在尼罗河流域节节获胜,西德尼·史密斯也在阿克里攻无不克。这些战役有效地牵制了法兰西的力量。拿破仑凭借《柏林敕令》重创了英格兰。但英格兰毫不气馁,成功拆散了法兰西与西班牙联盟。1814年,英国与普鲁士王国、俄国在维也纳削弱了法兰西的势力,逐渐强大起来。英国守住了自1783年以来获得的殖民地。

    第7节 结局

    回顾这场旷日持久、触目惊心的百年战争,英格兰凭借强盛的国力与进取精神,无论是在威廉·皮特掌权执政时期,还是政权更迭、庸人治理时期,英格兰人的家国情怀丝毫没有减少。历史学家对法兰西的成败给出了公正的评判,即法兰西内忧外患,比英格兰的处境更艰难,需要解决的难题也更多。在英法两国对抗初期,法兰西文明影响深远,同时比英格兰文明更强盛,但因患有先天“软骨症”,独木难支。英格兰人思想自由,身强体健,而且不想统治他国,只是为了国家的繁荣兴旺向外寻求合法的物质资源。

    霍雷肖·纳尔逊在尼罗河流域打击法军

    西德尼·史密斯在阿克里战胜法军

    为了争夺殖民地和攫取商业利益,英格兰与法兰西之间冲突不断。它们之间的战争与以往野心勃勃、剑拔弩张、血流成河的战争不同。弗朗西斯·培根在《论邦国的真正伟大之处》中指出,英法战争的精神既非野心也非激情。这与詹姆斯·艾伯拉姆·加菲尔德总统的时代宣言不谋而合,即“思想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勇士,没有思想的战争仅是一场蛮夷之战”。约翰·罗伯特·西利教授也曾说,这种旷日持久的利益争夺战意义非凡,为国家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自由空间。

    * * *

    [1]查理二世(Charles II,1630——1685),查理一世之子,英格兰、苏格兰和爱尔兰的共主。1651年9月3日,在伍斯特战役败北之后,他逃往欧洲。1658年,他成功复辟,实行开明统治。————译者注

    [2]即后来的英王威廉三世(William III,1650——1702)。————译者注

    [3]阿瑟·韦尔斯利(Arthur Wellesley,1769——1852),英国军事家、政治家,曾两次担任首相。1815年,他在滑铁卢战役中击败拿破仑,成为英军的最高统帅。————译者注

    [4]投石党运动(Fronde)是1648年到1653年法兰西王国爆发的反对专制王权的政治运动。————译者注

    [5]查理十世古斯塔夫(Karl X Gustav,1622——1660),瑞典国王(1654——1660)。————译者注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