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四 攀龙附凤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母亲死,因“贫无以葬,然乃行营高敞地,令其旁可置万家”(67)。司马迁游韩信母亲墓地,就知韩信所蓄志向。韩信确实有军事才能,西汉初可谓猛将如云,但是唯独韩信堪称有勇有谋、独当一面的军事战略家(68),他的智勇都超过了项羽,刘邦要夺天下非韩信不可。(69)而韩信自视清高,他瞧不起人,“羞与绛、灌等列”,甚至当着刘邦的面也出言不逊:“陛下不过能将十万。”“臣多多而益善耳。”(70)功名心极强而又自视极高的韩信,可以不与没有社会地位或他瞧不起的人相计较,可以受“胯下之辱”,也很讲义气,但是,就是挫伤不得他的功名心,故韩信对待刘邦是矛盾心理:一方面刘邦压抑他的功名心,“居常鞅鞅”,有背叛的企图;另一方面,又觉得刘邦对他有知遇之恩,不忍背叛。刘邦对待韩信也是矛盾心理:一方面认为韩信是大将之才,可用;另一方面又顾虑韩信的存在对刘家天下的威胁。韩信处于可叛与不可叛之间,刘邦处于可杀与不可杀之间。随着事态的发展,矛盾在转化,当可叛与可杀转化为矛盾的主导面,悲剧就酿成了。

    最初,韩信投奔项梁、项羽,得不到重用,因此改为投靠刘邦,他跟随刘邦入汉中,因为不为刘邦所赏识,从而留下了“萧何月下追韩信”的佳话,这都说明韩信这人才高不得屈用,一屈用就受不了,就要“逃”。

    后来,刘邦听萧何的建议,筑坛拜韩信为大将,韩信心情舒畅,他充分发挥了自己的军事才干,尤其在井陉口背水一战,取得了击毁项羽的决定性胜利,从此,韩信名声大震。当韩信在井陉口打了大胜仗准备南下取齐时,刘邦却在荥阳被困,此时,韩信派人到刘邦那里,要求封他为“假王”,刘邦十分恼怒地骂道:“我被困在这里,日夜望你韩信来支援我,而你却要自立为王。”脱口而出露真情,在旁边的谋士张良、陈平怕刘邦因此得罪了举足轻重的韩信,马上踩刘邦的脚以暗示,刘邦反应快得很,当即改口讲假话:“大丈夫定诸侯,即为真王耳,何以假为!”(71)当时,刘邦虽然对韩信无可奈何,不能发作,但这件事不能不给刘邦很深的印象,留下猜疑防备之心。

    韩信占有齐地后,项羽派武涉说韩信说,在楚王与汉王之间,足下举足轻重,投汉王则汉胜,投楚王则楚胜,汉胜楚,则汉下步就是消灭足下,不如足下中立,使汉楚连和,足下“三分天下”而王。韩信说,我跟着项王,“官不过郎中”,“言不听,画不用”。我投汉王,“授我上将军印”,“统数万众”,“言听计用”,我才有今天。汉王深亲信我,我背叛他“不祥”,虽死我不后悔。(72)

    武涉走后,蒯通又来以同样道理劝说韩信保持中立,三分天下。韩信说,“汉王遇我甚厚”,我为了私利而背叛他不义。蒯通又说:文种等人辅佐越王勾践灭了吴国复兴了越国,结果是“立功成名而身死亡,野兽已尽而猎狗亨”,而且“患生于多欲而人心难测”,我曾知道有这样两句话:“勇略震主者身危,而功盖天下者不赏。”希望“足下深虑之”。韩信恃己“功多”,“仍不忍倍(背)汉”。(73)

    韩信最终没有背叛刘邦是因为讲义气的思想支配了他,而且相信刘邦也会和他一样讲义气,念他“功多”,不至于加害于他。事实上,韩信在军事上是大才,在处理君臣关系上却是太天真了。

    正如武涉和蒯通所说的那样,韩信的价值存在于楚汉之争中,楚汉战争一结束,刘邦与韩信之间的猜疑加深,裂痕扩大。从不叛走向叛,从不杀走向杀。

    楚汉战争结束后,曾有人上书汉高祖刘邦告韩信反,刘邦用陈平计表面上说是“游云梦”,实际上是袭擒韩信。当韩信得知,处于欲反与不反之间,犹豫不决。一时“欲发兵反”,一时“自度无罪,欲谒上”,一时“恐见禽”。最后,韩信为了保存自己,用旧友钟离眛的头求媚于刘邦。这种杀友求媚的做法,不正是暴露了韩信自己吗?钟离眛在自刭前指责韩信说:“吾今日死,公亦随手亡矣。”当韩信捧着钟离眛的头去见刘邦时,立即被缚放在后车,带往洛阳,韩信怨愤地说,果然如人所说“狡兔死,良狗亨;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天下已定,我固当亨”(74)!这次刘邦将韩信降为淮阴侯,释放了。韩信不是以诚释疑,先是卖友求媚,暴露自己的不可信,后是发怨言表明自己悔不早反的心迹,加深了刘邦对他的猜疑。所以,刘邦后来终于杀了韩信。

    韩信能不能避免杀身之祸?假如刘邦以诚待韩信,不轻信谣传,不“畏恶其能”,不将韩信从王降为侯,增加他的怨望,增添他的疑虑,就会强化韩信的感知遇之恩不忍反叛的观念,但是,这是作为皇帝的刘邦所做不到的。因为皇帝有随便猜疑臣子的权力,即使是无根据的怀疑所造成的一切严重后果也不用承担任何责任。又假如韩信像萧何那样能做到遭疑不怨,以诚释疑,也可能化险为夷。但是,韩信的性格个性决定了他做不到,所以韩信必死。

    在专制主义制度下,怀疑臣子是君主的特权,而臣子对君主的怀疑却没有不满、怨愤、反抗的权利,只有被怀疑的权利,只有遭疑不怨、以诚释疑的权利。君主愈怀疑,臣子愈要示之以诚,示之无怨,君主愈是耍虎威,臣子就愈要拿出听任被吃的奴性。韩信本无反意,也无反抗的行动,后来有反抗的情绪、反抗的怨言和反抗的企图,也是刘邦的所作所为“诱逼”(75)出来的,韩信为什么经不起“诱逼”呢?作为臣子,天生就应该有抗“诱逼”的能耐,没有这种能耐就不配当臣子。韩信之死“不亦宜乎”!

    是臣子,总得要攀龙鳞,附凤翼,但是这种攀附是不容易的,有多少人从龙凤身上摔跌下来,坠毁谷底。这惨景吓坏了多少人,他们只有以奴性乞避厄运,像萧何那样。尽管这条活路是屈辱的狭窄的,然而在各条活路都被堵死的情况下,毕竟也算一条活路。

    在我国历史上有这样的传统:赞美萧何的奴性,贬责韩信的个性,连自我意识很强的司马迁都不免为这传统所宥。请看,司马迁评价韩信说:“假令韩信学道谦让,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则庶几哉,于汉家勋可以比周、召、太公之徒,后世血食矣。不务出此,而天下已集,乃谋畔逆,夷灭宗族,不亦宜乎!”(76)

    也许专制主义统治太险恶了,太无路可走了,不能责怪哪一个人,完全在于制度。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