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叙例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其是非。凡义可两通者,注曰「逸史本作某」。逸史本误,槩从如隐本。如隐本误字较多,皆取逸史本校正。原书俱在,可覆案也。至於津逮汉魏以下各本,亦均在校雠之列。如有可采,必择善而从。若津逮同於如隐本,汉魏同於逸史本,正其渊源所自,不复言之,以免殽乱。斯所谓振裘挈领也。若津逮不同於如隐,学津又不同於津逮,盖据逸史本或汉魏本而改,故亦不备举。或出一二,以见其源流而已。夫校书之事,最忌臆断;苟有真知灼见,又不可全无是非。今所校改,皆举其证。间有依文例或上下文意而确知有脱误者,则以意订正,并陈明其故,惟学者斟酌之。凡依文例增加之字,字外均以〔〕为识。

    五、唐刘知几史通补注篇云:「亦有躬为史臣,手自刊补,虽志存赅博,而才阙伦叙,除烦则意有所恡,毕载则言有所妨,遂乃定彼榛楛,列为子注。若萧大圜淮海乱离志,羊衒之洛阳伽蓝记、宋孝王关东风俗传、王邵齐志之类是也。」由是可知衒之原书本有正文子注之分,今本一槩连写,是混注文入於正文,与原书体制不合。此意自顾千里发之。(见思适斋集卷十四洛阳伽蓝记跋。)尔後吴若准为集证,乃本顾氏之说,画分段落,子注皆分行书之。然所定正文太简,注文过繁,恐非杨书之旧。吴氏之後,唐晏为洛阳伽蓝记钩沉,复重为分画。以视吴本,眉目稍清;然犹有界域不明者。以予考之,此书凡记伽蓝者为正文,涉及官署者为注文。其所载时人之事蹟与民间故事,及有衒之案语者,亦为注文。(唐晏钩沉以有衒之案语者为注中之注,古本不可得见,今皆列为子注,不复分别。)如卷一永宁寺条,开元释教录引之,而不录常景之传记及「衒之尝与河南尹胡孝世」云云数语,是其明证。循此以求,条理不紊。其卷五记宋云西行求法一节所载道荣传云云,亦均为子注。考法苑珠林卷三十八引雀离浮图一节,全不引道荣传语,即其证也。陈寅恪先生谓此即本於魏晋南北朝僧徒合本子注之例,诚不可易。(见「读洛阳伽蓝记书後」。)今就以上所举例证,重为画分,虽未必能还杨书之旧观,但藉此以明杨书之体例,并使上下文句条贯统序,亦未始无用也。今书中子注皆分行低格书写,校注则作小字。原书一条之内,所记非一事者,则又为之画分段落,以便观览。

    六、伽蓝记一书内容包括至广,唐晏钩沉虽有注释,但仅援据魏书北史略记书中人物之大概,其他则不复措意。今之所注,牵涉较广。关於历史事实及人物事蹟,则取证史书,陈其同异。史传所不详,则参照碑志,发其幽隐。关於地理,则参校水经注及前代地理载记,凡能与本书相发者,悉载於篇,以资参证。宋云西行所经之处,则据正史之西域传及法显行传、玄奘西域记等书说明古代中亚各国之地理山川、物产风习。关於佛书故事,则采诸经论,述其原委。至於翻译之名称,则兼注梵音,陈其义训。其他若文藻典故、名物制度之类,亦随文释之,不以其琐屑而失之也。

    七、北魏之建都洛阳,即因汉魏洛阳故城之旧而兴建,宫阙坊里或有改变,而城之大小仍旧。据晋人书籍所称,南北长约九里,东西长约六里。吴若准集证所附洛阳图,南北窄而东西长,与载记及旧城基址不合。今据阎文儒先生实测故城城基之大小比例重绘一图,其城阙、宫殿、坊里、沟渠、桥梁以及伽蓝之所在,则以本书所述及水经注、魏书所载为依据,并参照元河南志之汉魏晋洛阳城图、汪士铎水经注图之洛阳城图定其方位,惟览者详其阙焉。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