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例言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一、本书分校与注两部分:校文附於正文下,校文上加【校】字符号,以醒面目;注文别附於正文每章後面,用数目符号标明之。

    二、本书传世刻本,我所见到的有下列各种:

    (一)如隐堂本(诵芬室与四部丛刊三编即据之影印)

    (二)吴琯古今逸史本

    (三)绿君亭本(津逮秘书本即用此版并印,故与之实为一本)

    (四)汉魏丛书本(王谟刻本)

    (五)徐毓卿本(不题刻书年月观其字体及欵式大概在清朝初期)

    (六)璜川吴氏真意堂活字本

    (七)照旷阁学津讨源本

    (八)吴若准集证本

    (九)洛阳西华禅院重刊集证本

    (一〇)李葆恂重刊集证本

    (一一)唐晏鈎沈本

    (一二)日本大正藏经本

    (一三)四部备要重印集证本

    (一四)张宗祥合校本(一九三〇年商务印书馆石印本)

    这些本子,各有长短。据内容分析,汉魏丛书本、徐毓卿本源出於吴琯本,学津讨源本源出於绿君亭本,西华禅院本、李葆恂本、四部备要本源出於吴若准本。吴若准本虽出於如隐堂本,实际他据的是钞本,因此与如隐堂刊本有些不同。真意堂本则出於曹炎志校旧钞本。归纳起来,可以合为五类:一为一类,二、四、五为一类,三、七为一类,六为一类,八、九、十、十三为一类。历来公认如隐堂本为最古最善,所以决定用它作为底本,而以吴琯本、汉魏丛书本(汉魏本实出於吴琯本,因为各校本多引以为据,就不嫌重复,列在吴琯本後)、绿君亭本、真意堂本、吴若准集证本作为主要校本。其他本子如有重要异文,亦为标出。

    至於唐晏鈎沈本、大正藏经本、张宗祥合校本皆不专主一本,从各本中择长而定。唐本有时以意定之,张本、大正藏则注异文於下,并非别有佳本可据。因之这里仅引异文异说,其他从略。

    三、校文除依据各本互勘外,其他类书或古籍中引用及与本书有关系的,亦搜辑异文,以资校助。本书因向未见宋、元旧刻,引他书异文校勘断到元代为止。

    四、正文虽有讹夺,仍旧不稍改动。其须补、须删、须正之字,除於校文内说明外,还用下列各种符号分别标明之,以便省览。

    (一)校字无论校误或校异,均於所校文旁志以黑点(.);若原文有误,灼然无疑的,则迳将正字列於误字之下,加以括弧()识之。

    (二)原文疑衍而须删的,则於须删部分的起讫处加用双綫三角括弧(《》)。

    (三)原本空格,据他本或他书校补的,则於所校补的文旁志以黑三角记号(▲)。

    (四)原文虽不空格,但有缺文,据他本或他书校增的,则於所校增的起讫处加用单綫三角括弧(〈〉)。

    五、本书行欵分章,主要依照如隐堂本原式,但为顾到文意首尾清楚、便於阅读起见,随文略分段落(决无将文字前後移动)。读者如要知道原式如何,只要将文字迳接上文,即可恢复。

    六、依据刘知几史通所说,杨衒之着本书时曾自为子注。不知何时子注与本文混在一起,遂难从区别。清代顾广圻要仿全祖望整理水经注例分出子注,没有做成。吴若准与唐晏根据此说,先後试行分析,都有缺点,有人论之已详。张宗祥列举本书子注不易分的理由,其说颇允。(上举各说,均详见於本书附编,此从略。)今天没有找到更古的本子或文与注不同定例的确论时,还是以依照原样不强行分别为宜。所以本书不敢袭取吴、唐二家的成规。

    七、本书注本向来极少,现见的仅有周延年先生洛阳伽蓝记注一种。屠敬山(寄)先生曾有注及校勘记各五卷,惜稿本於旅游的途中被盗劫去。(据敬山先生诗稿鸳鸯泺遇盗诗自注,稿为其令孙伯范先生所示。)恐已不在人间。周注简略,取资不多。兹将本注要点,略述如次:

    (一)本注除解释文字外,尤注重於北魏政治、宗教、社会史事的补充及考订。

    (二)解释已详於校文者,注从略。

    (三)通常习用语,随文自明者,注从略。

    (四)引用旧说旧注及近人着作者,必标明所出,不敢掠美。

    八、本书第五卷闻义里条下惠生、宋云西域求法一文,旧有丁谦、张星烺及法国人沙畹(冯承钧译)等注笺。这里注文就采用集注体例,与他注稍有不同。例别详本注中,此略。

    九、援引他书,所用标点符号,为求全书统一起见,均依照本书例标点之,故间有与原书不相同的。

    十、凡与本书有关的着录及题识等,辑录为附编,列於书後。别辑佚文考与杨衒之传亦列在附编内。

    十一、考证史事,首重时地。按图稽年,有助披览,因别制洛阳城图与年表列於附编,体例别详本文。

    十二、魏书原有阙佚,今本多经後人以北史等书补足。本书校注所援,如为北史的补篇,理应直接引证,但为了前後统一,免致瞀乱起见,仍概用「魏书」篇名,不为别出。

    洛阳伽蓝记序【校】(汉魏丛书本题作「伽蓝记序例」。唐晏鈎沈本作「原序」。)

    魏抚军府司马杨衒之撰【校】(吴琯本、汉魏本、真意堂本魏上有後字。吴若准集证本撰作譔,同。)

    三坟五典之说,九流百代(氏)【校】(各本皆作代。历代三宝记九、大唐内典录四、续高僧传一引作氏。按上句「三坟五典」为一义,此句当亦相似。百代与九流义不相侔,必误。盖北朝及唐人书氏字常作氏,形与代极似,遂以致误。本书卷一景林寺下「学极六经,说通百氏」,与此句法相同。可证。百氏犹百家。梅鼎祚释文纪以为三宝记字误,傎矣。今据以正。)之言,并理在人区,【校】(吴集证本人作寰。按人区句系据後汉书西域传,见注,集证本疑非。)而义兼【校】(三宝记兼作无。内典录、续僧传作非。)天外。【校】(吴集证本外作下,非。)至於一乘二谛之原,三明六通【校】(三宝记、内典录、续僧传皆作「六通三达」。三达与三明义相同。)之旨,西域备详,东土靡记。自顶(项)日【校】(各本皆作顶。内典录、续僧传作项。按本书四白马寺下记此事作「项背日月光」,详见注。杨氏一人所言,不应彼此歧异。水经谷水注亦作「项佩白光」,则此句当以作项为是,今正。三宝记作顷,亦项字之譌。)感梦,满月流光,阳门饰豪【校】(吴琯本、汉魏本作毫,三宝记、内典录、续僧传同。按豪毫古通。)眉之像,夜台图绀发之形。尔【校】(吴琯本、汉魏本、真意堂本尔作迩,同。)来奔竞,其风遂广。至晋永嘉唯有寺四十二所。逮皇魏受图,光宅嵩洛,笃信弥繁,法教逾盛。王侯贵臣,弃象马如脱屣,【校】(汉魏本屣作履。)庶士豪家,舍资财若遗迹。於是昭提【校】(各本昭作招。按昭与招音同,说见注。)栉比。【校】(内典录比作批,非。)宝塔骈罗,争写天上之姿,竞摸【校】(吴琯本、汉魏本、吴集证本作模。三宝记作摹。)山中之影。金刹与灵台【校】(三宝记作云台。按云台谓陵云台,见本书一瑶光寺下,亦通。)比高,广殿共阿房等壮。岂直木衣绨绣,土被朱紫而已哉!暨永熙多难,皇舆迁邺,诸寺僧尼,亦与时徙。至武定五年,岁在丁卯,【校】(各本皆同。三宝记作武定元年中,无岁在丁卯四字。按陈垣中国佛教史籍概论历代三宝记篇云:「杨衒之自序见三宝记九,与今本异同数十字,皆比今本为长。其最关史实者,为今本武定五年,岁在丁卯,余因行役,重览洛阳句。三宝记作武定元年中,无岁在丁卯四字,诸家皆未校出。据藏本,则此四字当为後人所加。」陈先生虽未明言五年与元年为孰是,揆其意似以三宝记为然。考杨氏写此记,即因行役洛阳而感作。写成时期当距此极近。今按本书三报德寺下记武定四年,高欢迁...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