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卷二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骑竹马法

    治痈疽恶疮发背。男左女右。臂腕中横纹起。用薄篾一条。量至中指齐肉尽处。不量爪甲截徐扛起。足要离地五寸许。两旁更以两人扶定。毋令动摇不稳。却以前量长篾。贴定竹杠竖起。从尾 骨。贴脊量至篾尽处。以笔点记。此不是穴。却用后取同身寸篾。取两寸平折。

    自中横量两头各一寸。方是灸穴。可灸三壮。

    根据法量穴。在督脉脊中至阳、筋束二穴中外。太阳行背二行鬲俞、肝俞之内。非正当穴也。

    四花穴法

    崔知悌云。灸骨蒸劳热。灸四花穴。以稻秆心量口缝如何阔。断其多少。以如此长。裁纸四却环在结喉下垂向背后。看稻秆止处。即以前小孔纸当中安。分为四花灸纸角也。可灸七壮初疑四花穴。古人恐人不识点穴。故立此捷法。当必有合于五脏俞也。今根据此法点穴。

    果合旺。故取此以补之。胆者肝之府。藏血。故亦取是俞也。崔氏止言四花。而不言鬲俞、胆俞四穴者。为粗工告也。今只根据揣摸脊骨鬲俞、胆俞为正。然人口有大小。阔狭不同。故四花亦不准。

    灸痨穴法

    资生经云。久痨。其状手足心热。多盗汗。精神困顿。骨节疼寒。初发咳嗽。渐吐脓血。肌纹处截断。却将此草自鼻尖量。从头正中(分开头心发贴肉量)至脊。以草尽处用墨点记。别用草一条。令病患自然合口量阔狭截断。却将此草于墨点上平折两头尽处量穴。灸时随年多灸一壮。如年三十。灸三十一。累效。

    根据此量之。其穴合五椎两旁三寸。心俞二穴也。岂心主血。故灸之欤。

    取肾俞法

    千金注云。凡取肾俞者。在平处立。以杖子约量至脐。又以此杖子。当背脊骨上量之。

    知是与脐平处也。然后相去各寸半取其穴。则肾俞也。

    按此法以脐准肾俞虽似。然肥人腹垂则脐低。瘦人腹平则脐平。今不论肥瘦。均以杖量之。未有准也。

    窦氏八穴

    (或云。少室隐者之所传。刘氏曰。八穴用为辅治。非拘于法取者也。)

    公孙(足太阴脾。通冲脉。合于心胸。主治二十七证。)

    九种心痛 心胃 痰鬲涎闷 心胸 脐腹痛胀 三焦胃 胁肋疼痛 心脾 产后血迷心主小肠心 水隔酒痰 肝胃 中满不快反胃呕吐 胃 腹胁胀满痛 脾胃 肠风下血 大肠包络 脱肛不收(大人小儿) 大肠肺 气隔 心肺 食隔不下 胃脾 食积疼痛 胃脾 癖气小儿食癖 小肠心主 儿枕痛(妇人血块) 小肠三焦 酒癖 胃三焦 腹鸣 小肠胃 血刺痛 肝脾 小儿脾泻 脾肾 泻腹痛 大肠胃 胸中刺痛 心 疟疾心痛 心包络上病公孙悉主之。先取公孙。后取内关。

    内关(手厥阴心包络。通阴维。主治二十五证。)

    中满不快 心胃 伤寒 心主 心胸痞满 肝胃 吐逆不定 脾胃 胸满痰隔 肺心腹痛肺九种心痛 心主胃 胁肋痛 肝胆 妇人血刺痛 心肝 肠鸣 大肠 积块痛 肝 男子酒癖 脾肺 二膈并心下痞痛 心脾胃 气膈食不下 胃心肺 腹肋胀痛 脾胃心主 肠风下血 大肠 伤寒结胸 胃 里急后重 小肠 食膈不下食 心主胃疟寒热(新添有验)

    上病证。内关悉主之。

    临泣(此足临泣也。足少阳胆经。通带脉。合于目。上走耳后颊颈缺盆胸鬲。主治二十五证。)

    足趺肿痛 胃 手足麻 小肠三焦 手指颤掉 肝心主 赤眼冷泪 膀胱 咽喉肿痛三焦腿胯痛 胆 脚膝肿痛 胃肝 四肢不遂 胆 头风肿 膀胱 头顶肿 膀胱 浮风瘙痒肺身体肿 肾胃 身体麻 肝脾 头目眩 膀胱 筋挛骨痛 肝胃 颊腮痛 大肠 雷头风胆 眼目肿痛 肝心 中风手足不举 肾 耳聋 肾胆上列病证。临泣悉主之。先取临泣。后取外关。

    外关(手少阳三焦经。通阳维。主治二十七证。)

    肢节肿痛 肾 肾膊冷痛 三焦 鼻衄 肺 手足发热 三焦 手指节痛不能屈伸 三焦遂胆胃 筋骨疼痛 肝肾 迎风泪出 肝 赤目疼痛 肝心 腰背肿痛 肾 手足麻痛并无力 胃 眼肿 心 头风掉眩痛 膀胱 伤寒表热 膀胱 破伤风 肝胃 手臂痛 大肠三焦 头项痛 小肠 盗汗 心主 目翳或隐涩 肝 产后身肿 胃肾 腰胯痛 肾 雷头风胆上病证。外关悉主之。

    后 (手太阳小肠经。通督脉。合于内 。走头项耳户膊小肠膀胱。主治二十四证。)

    手足挛急 肝 手足颤掉 肝三焦 头风痛 三焦膀胱 伤寒不解 膀胱 盗汗不止肺心喉闭塞 肾肺胃 颊腮肿痛 胃小肠 伤寒项强或痛 膀胱 膝胫肿痛 肾 手足麻 胃眼赤肿 肝心 伤寒头痛 膀胱 表汗不出 肺胃 迎风泪下 肝胆 破伤风搐 肝 产后汗出恶风 肺 喉痹 肺肝 脚膝腿疼 胃 手麻痹 大肠上病后 穴主之。先取后 。后取申脉。

    申脉(足太阳膀胱经。通阳跷。主治二十五证。)

    腰背强痛 膀胱 肢节烦痛 肾肝 手足不遂 胃肺 伤寒头痛 膀胱 身体肿满 胃面自汗 胃 癫痫 肝 目赤肿痛 膀胱 伤风自汗 胃 头风痒痛 胆 眉棱痛 膀胱雷头风 胆 手臂痛 大肠 臂冷 三焦 产后自汗 肾 鼻衄 肺 破伤风 肝 肢节肿痛肾肝 腿膝肿痛 胃 耳聋 肾 手足麻 胆 吹奶 胃 洗头风 膀胱 手足挛 肝肾产后恶风 肾上病。申脉穴主之。先取申脉。后取后 。

    列缺(手太阴肺经。通任脉。合肺及肺系喉咙胸鬲。主治三十一证。)

    寒痛泄泻 脾 妇人血积痛或败血 肝 咽喉肿痛 胃 死胎不出及胎衣不下 肝 牙齿肿食噎不下 胃 脐腹撮痛 脾 心腹痛 脾 肠鸣下痢 大肠 痔痒痛漏血 大肠 心痛温痢 脾 产后腰痛 肾肝 产后发狂 心 产后不语 心包络 米谷不化 脾 男子酒癖胃肝 乳痈肿痛 胃 妇人血块 肝肾 温病不瘥 胆 吐逆不止 脾胃 小便下血 小肠小便不通 膀胱 大便闭塞 大肠 大便下血 大肠 胃肠痛病 心胃 诸积 心胃上病。列缺悉主之。先取列缺。后取照海。

    照海(足少阴肾经。通阴跷。主治二十七证。)

    喉咙闭塞 胃 小便冷痛 肾肝 小便淋涩不通 膀胱 妇人血晕 肝肾 膀胱气痛膀胱 胎衣不下 肝 脐腹痛 脾 小腹胀满 小肠 肠 下血 大肠 饮食不纳反胃吐食 胃男子癖并酒积 肺肝 肠鸣下痢腹痛 大肠 中满不快 胃 食不化 胃 妇人血积 肾心儿枕痛 胃肝 难产 肾肝 泄泻 脾 呕吐 胃 酒积 脾 气 胃 气块 脾肝肾酒痹 胃肝 气膈 心主 大便不通 大肠 食劳黄 脾胃 足热厥 心主上病。照海悉主之。先取照海。后取列缺。

    上法。先刺主证之穴。随病左右上下所在取之。仍循扪道引。按法祛除。如病未已。必求合穴。未已则求之。须要停针待气。使上下相接。快然无其所苦。而后出针。

    按此八穴。治法溥博。亦许学士所谓广络原野。冀获一免者也。

    子午流注穴开阖

    胆甲日(甲与己合。胆引气行。木。原在寅。)甲戌时窍阴(井胆)丙子时前谷。(荥小肠)

    戊寅焦。

    肝乙日(乙与庚合。肝与血行。)乙酉时大敦。(井肝)丁亥时少府。(荥心)己丑时太白。

    (俞脾)辛卯时经渠。(经肺)癸巳时阴谷。(合肾)乙未时血纳包络。

    小肠丙日(丙与辛合。小肠引气出行。火。原在子。火入水乡。)丙申时少泽。(井小肠)

    戊戌膀胱)甲辰时阳陵泉。(合胆)丙午时气纳三焦。

    心丁日(丁与壬合。心引血行。)丁未时少冲。(井心)己酉时大都。(荥脾)辛亥时太渊。

    (俞肺)癸丑时复溜。(经肾)乙卯时曲泉。(合肝)丁巳时血纳包络。

    胃戊日(戊与癸合。胃引气出行。土。原在戌)戊午时厉兑。(井胃)庚申时三间。(荥大肠)壬肠)戊辰时气纳三焦。

    脾己日(甲与己合。脾引血行。)己巳时隐白。(井脾)辛未时鱼际。(荥肺)癸酉时太 。(俞肾)乙亥时中封。(经肝)丁丑时少海。(合心)己卯时血纳包络。

    大肠庚日(庚与乙合。大肠引气出行。金。原在申。)庚辰时商阳。(井大肠)壬午时通谷。(荥膀胱)甲申时临泣。

    (俞胆)过本原合谷。(金。原在申。)丙戌时阳谷。(经小肠)戊子时三里。(合胃)庚寅时气纳三焦。(支沟)

    肺辛日(丙与辛合。肺引血出行。)辛卯时少商。(井肺)癸巳时然谷。(荥肾)乙未时太冲。(俞肝)丁酉时灵道。(经心)己亥时阴陵泉。(合脾)辛丑时血纳包络。膀胱壬日(丁与壬合。膀胱引气出行。水。原在午。水入火乡。)壬寅时至阴。(井膀胱)甲辰时侠 。(荥胆)丙午时后 。(俞小肠)过本原京骨。(水。原在午。火入水乡。故壬丙子午相交。)

    戊申时解 。(经胃)庚戌时曲池。(合大肠)壬子时气纳三焦。(还原化本)

    肾癸日(戊与癸合。肾引血行。)癸亥时涌泉。(井肾)乙丑时行间。(荥肝)丁卯时神门。

    (俞心)己巳时商丘。(经脾)辛未时尺泽。(合肺)癸酉时血纳包络。

    三焦(十二经之本。生气之原。主通行荣卫。经历五脏六腑。)壬子时关冲。(井三焦)甲寅时气入行。

    心包络(心主与三焦为表里)癸丑时中冲。(井)乙卯时劳宫。(荥)丁巳时大陵。(俞)己未时间使。(经)辛酉时曲泽。(合)癸亥血入行。

    上子午流注开阖时。原有方圆二图。今直录之。以便记诵。旧方图以甲己为九。乙庚为八。

    巳亥为四。圆图无此。而缺三焦包络。大抵书之有图。所以彰明其理耳。今反晦之。是以不录。窦氏井荥俞经合应日开阖。有图有说。今人泥其图而不详其说。妄言今日某日。某时其穴开。凡百病皆针灸此开穴。明日某日。某时其穴开。凡百病针灸明日开穴。误人多矣。今去其图。直录其说。使人知某病宜针灸某经某穴。当用某日某时开方针。如东垣治前阴臊臭。刺肝经行间。用乙丑时矣。又刺少冲。则宜丁未日矣。岂东垣治一病而有首尾越四十三日刺两穴哉。此又不通之论也。大抵医自素、难之下。皆为旁 曲径。非周行也。

    脏腑井荥俞经合主治

    假令得弦脉。病患善洁。(胆为清净之府故耳)面青善怒。此胆病也。若心下满当刺窍阴。(合)又总取丘墟。(原)

    假令得弦脉。病患淋溲难。转筋。四肢满闭。脐右有动气。此肝病也。若心下满当刺大敦。

    假令得浮洪脉。病患面赤口干喜笑。此小肠病也。若心下满刺少泽。(井)身热刺前谷。

    (荥假令得浮洪脉。病患烦心。心痛。掌中热而哕。脐上有动气。此心病也。若心下满刺少冲。

    假令得浮缓脉。病患面黄。善噫善思善沫。此胃病也。若心下满刺厉兑。(井)身热刺内庭。

    假令得浮缓脉。病患腹胀满。食不消。体重节痛。怠隋嗜卧。四肢不收。当脐有动气。

    按之热刺商丘。(经)逆气而泄刺阴陵泉。(合)

    假令得浮脉。病患面白。善嚏。悲愁不乐欲哭。此大肠病也。若心下满刺商阳。(井)身热刺。(原)

    假令得浮脉。病患喘嗽。洒淅寒热。脐右有动气。按之牢若痛。此肺病也。若心下满刺少商合)

    假令得沉迟脉。病患面黑。善恐欠。此膀胱病也。若心下满刺至阴。(井)身热刺通谷。

    (荥假令得沉迟脉。病患逆气。小腹急痛。泄如下重。足胫寒而逆。此肾病也。若心下满刺涌此五脏六腑井荥俞经合刺法。深得素、难之旨。学人不可不知。

    十二经是动所生病补泻迎随

    经曰。十二经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又曰以荣于身者也。其始(平旦寅时)从中焦注手太阴(肺)阳明。(大肠卯)阳明注足阳明(胃辰)太阴。(脾巳)太阴注手少阴(心午)太阳。(小肠未)太阳注足太阳(膀胱申)少阴。(肾酉)少阴注手心主(包络戌)少阳。(三焦亥)少阳注足少阳(胆子)厥阴。(肝丑)厥阴复注于手太阴。如环无端。转相灌溉。又曰。迎随者。知荣卫之流行。经脉之往来。随其顺逆而取之。又曰。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俞。所行为经。所入为合。又曰。井者东方春也。万物之始生。

    故言井。合者北方冬。阳气入脏。故言合。(举始终而言。经俞在其中矣。)又曰。诸井者。

    肌六腑有病。皆取其原。又曰。泻南方。补北方。今本素、难发挥于左。圆机之士。必以为赘。姑以私备忘尔。

    十二经病井荥俞经合补虚泻实

    手太阴肺经属辛金。起中府。终少商。多气少血。寅时注此。

    是动病(邪在气。气为是动病)肺胀满。膨膨而喘咳。缺盆中痛。甚则交两手而瞀。是谓臂厥。

    所生病(邪在血。血为所生病。)咳嗽上气。喘喝烦心。胸满 臂内前廉痛。掌中热。气盛有。少气不足以息。溺色变。卒遗失无度。寸口反小于人迎也。

    补(虚则补之) 用卯时(随而济之) 太渊(穴在掌后陷中。为经。土。土生金为母。经曰。

    。穴在肘中约纹动脉中。)

    手阳明大肠经为庚金。起商阳。终迎香。气血俱多。卯时注此。

    是动病 齿痛颊肿。是主津。

    所生病 目黄口干。鼽衄喉痹。肩前 痛。大指次指不用。气有余。则当脉所过者热肿。人迎大三倍于寸口。虚则寒栗不复。人迎反小于寸口也。

    补 用辰时 曲池(穴在肘外辅骨。屈肘曲骨之中。拱胸取之。为合。土。土生金。虚则补其母。)

    泻 用卯时 二间(穴在食指本节前内侧陷中。为荥。水。金生水。为子实则泻其子。)

    足阳明胃经属戊土。起承泣。终厉兑。气血俱多。辰时气血注此。

    是动病 洒洒然振寒。善伸数欠。颜黑。病至恶人与火。闻木音则惕然而惊。心动欲独闭户牖而处。甚则欲上高而歌。弃衣而走。贲响腹胀。是谓 厥。主血。

    所生病 狂疟温淫。汗出鼽衄。口 唇胗。喉痹。大腹水肿。膝膑肿痛。循胸乳气冲股伏兔迎大三倍于寸口。气不足。则身以前皆寒栗。胃中寒则胀满。人迎反小于寸口也。

    补 用巳时 解 (穴在冲阳后一寸五分。腕上陷中。为经。火。火生土。经曰。虚则补其母。)

    泻 用辰时 厉兑(穴在足大指次指去甲如韭叶。为金。井。土生金。经曰。实则泻其子。)

    足太阴脾经属己土。起隐白。终周荣。多气少血。巳时气血注此。

    是动病 舌本强。食则呕。胃脘痛。腹胀善噫。得后出与气。则快然如衰。身体皆重。

    是主脾。

    所生病 舌本痛。体不能动摇。食不下。烦心。心下急痛。寒疟。溏瘕。泄水闭。黄胆。不迎也。

    补 用午时 大都(穴在足大指本节后陷中。为荥。火。火生土。为母。虚则补其母。)

    泻 用巳时 商丘(穴在足内踝下微前陷中。为经。金。土生金。实则泻其子。)

    手少阴心经属丁火。起极泉。终少冲。多血少气。午时注此。

    是动病 嗌干心痛。渴而欲饮。是为臂厥。主心。

    所生病 目黄胁痛。 臂内后廉痛厥。掌中热。盛者。寸口大再倍于人迎。虚者。寸口反小于人迎也。

    补 用未时 少冲(穴在手小指内廉端。去爪甲如韭叶。为井。木。木生火。为母。经曰。虚则补其母。)

    泻 用午时 灵道(穴在掌后一寸五分。为经。土。土生金。为子。实则泻其子。)

    手太阳小肠经属丙火。起少泽。终听宫。多血少气。未时注此。

    是动病 嗌痛颔肿。不可回顾。肩似拔。 似折。是主液。

    所生病 耳聋目黄。颊肿。颈颔肩 肘臂外后廉痛。盛者。人迎大再倍于寸口。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

    补 用申时 后 (穴在手小指外侧。本节后陷中。为俞。木。木生火。虚则补其母。)

    泻 用未时 小海(穴在肘内大骨外。肘端五分陷中。为合。土。火生土。为子。实则泻其子。)

    足太阳膀胱经属壬水。起睛明。终至阴。多血少气。申时注此。

    是动病 头痛。目似脱。项似拔。脊痛。腰似折。髀不可以曲。 如结。 似裂。是为踝厥。是主筋。

    所生病 痔疟狂癫。头囟项痛。目黄泪出。鼽衄。项背腰尻 脚皆痛。小指不用。盛者。人迎大再倍于气口。虚者。人迎 反小于气口也。

    补 用酉时 至阴(穴在足小指外侧。去爪甲角如韭叶。为井。金。金生水。为母。虚则补其母。)

    泻 用申时 束骨(穴在足小指外侧本节后陷中。为俞。水。水生木。为子。实则泻其子。)

    足少阴肾经属癸水。起涌泉。终俞府。多血少气。酉时注此。

    是动病 饥不欲食。面黑如炭色。咳唾则有血。喝喝而喘。坐而欲起。目KT KT 然如无所见。心如悬饥状。气不足。则善恐。心惕然。如人将捕之。是谓骨厥。是主肾。

    所生病 口热舌干咽肿。上气嗌干及痛。烦心心痛。黄胆肠 。脊股内后廉痛。痿厥。

    嗜卧。足下热而痛。盛者。寸口大再倍于人迎。虚者。寸口反小于人迎也。

    补 用戌时 复溜(穴在足内踝上二寸动脉陷中。为经。金。金生水。虚则补其母。)

    泻 用酉时 涌泉(穴在足心陷中。为井。木。水生木。木为水之子。实则泻其子。)

    手厥阴心包络经 配肾。(相火)起天池。终中冲。多血少气。戌时注此。

    是动病 手心热。臂肘挛痛。腋肿。甚则胸胁肢满。心中澹澹大动。面赤目黄。喜笑不休。是主心包络。

    所生病 烦心心痛。掌中热。盛者。寸口大三倍于人迎。虚者。寸口反小于人迎。

    补 用亥时 中冲(穴在手中指端。去爪甲如韭叶。为井。木。木生火。为母。虚则补其母。滑氏曰。井者。肌肉浅薄。不足为使也。补井者。当补合。)

    泻 用戌时 大陵(穴在掌后两筋间陷中。为俞。土。火生土。为子。实则泻其子。)

    手少阳三焦经 (属相火配心包)起关冲。终丝竹空。多气少血。亥时注此。

    是动病 耳聋。浑浑 。咽肿喉痹。是主气。

    所生病 汗出。目锐 痛。颊痛。耳后肩 肘臂外皆痛。小指次指不用。盛者。人迎大一倍于寸口。虚者。人迎反小于气口也。

    补 用子时 中渚(穴在手小指次指本节后陷中。为俞。木。木生火。为母。虚则补其母。)

    泻 用亥时 天井(穴在肘外大骨后上一寸。两筋间陷中。屈肘得之。甄权云。屈肘一寸。叉手按膝头。取之两筋骨罅。为合。土。火生土。为子。实则泻其子。)

    足少阳胆经 属甲木。起瞳子 。终窍阴。多气少血。子时注此。

    是动病 口苦善太息。心胁痛。不能转侧。甚则面微有尘。体无膏泽。足外反热。是为阳厥。是主骨。

    所生病 头角颔痛。目锐 痛。缺盆中肿痛。腋下肿。马刀挟瘿。汗出振寒。疟。胸中胁肋迎反小于寸口也。

    补 用丑时 侠 (穴在足小指次指岐骨间。本节前陷中。为荥。水。水生木。为母。

    虚则补其母。) 丘墟(穴在足外踝下。去临泣三寸。为原。皆取之。)

    泻 用子时 阳辅(穴在足外踝上四寸。辅骨前绝骨端。去丘墟七寸。为经。火。木生火。为子。实则泻其子。)

    足厥阴肝经 属乙木。起大敦。终期门。多血少气。丑时注此。

    是动病 腰痛不可俯仰。丈夫 疝。妇人小腹肿。甚则嗌干。面尘脱色。是主肝。

    所生病 胸满呕逆。洞泄。狐疝。遗溺癃闭。盛者。寸口大一倍于人迎。虚者。寸口反小于人迎也。

    补 用寅时 曲泉(穴在膝内辅骨下。大筋上小筋下陷中。屈膝得之。在膝横文头是。

    为合。水。水生木。为母。虚则补其母。)

    泻 用丑时 行间(穴在足大指间。动脉应手。为荥。火。木生火。为子。实则泻其子。)

    上针法。井荥俞经合补泻。皆本素、难也。

    东垣针法

    东垣针法。悉本素、难。近世医者。止读玉龙、金针、标幽等歌赋。而于先生之所以垂教者东垣曰。黄帝针经。胃病者。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膈咽不通。饮食不下。取三里以补之。

    脾胃虚弱。感湿成痿。汗大泄。妨食。三里、气冲以三棱针出血。若汗不减。不止者。

    于三里穴下三寸上廉穴出血。禁酒湿面。

    东垣曰。黄帝针经云。从下上者。引而去之。上气不足。推而扬之。盖上气者。心肺上焦之刺。泻其经络之壅者。为血凝而不流。故先去之而治他病。

    东垣曰。胃气下溜。五脏气皆乱。其为病互相出见。黄帝曰。五乱刺之有道乎。岐伯曰。有少阴心主之输神门、大陵。同精导气。以复其本位。

    气在于肺者。取之手太阴荥足少阴输鱼际、太 。成痿者。以导温热引胃气出阳道。不令湿土克肾。其穴在太 。

    气在于肠胃者。取之足太阴阳明。不下者。取之三里、章门、中脘。因足太阴虚者。于募穴之。如气逆为霍乱者。取三里。气下乃止。不下复始。

    气在于头。取之天柱、大杼。不足。取之足太阳荥输通谷、束骨。先取天柱、大杼。不补不导去之。

    气在于臂足。取之先去血脉。后取其阳明少阴之荥输二间、三间。深取之。内庭、陷谷深取去泻阴火。乃导气同精之法。

    帝曰。补泻奈何。曰。徐入徐出。谓之导气。补泻无形。谓之同精。是非有余不足也。

    乱气之相逆也。帝曰。允乎哉道。明乎哉问。请着之玉版。命曰治乱也。

    东垣曰。阴病治阳。阳病治阴。阴阳应象论云。审其阴阳。以别柔刚。阳病治阴。阴病治阳中而外入。在人之背上腑 脏 。是人之受天外客邪。亦有二说。中于阳。则流于经。此病始于外寒。终归外热。故以治风寒之邪。治其各脏之俞。非止风寒而已。六淫湿暑燥火。皆五脏所受。乃筋骨血脉受邪。各有背上五脏 以除之。伤寒一说。从仲景。中八风者。有风论。中暑者。治在背上小肠俞。中湿者。治在胃俞。中燥者。治在大肠俞。此皆六淫客邪有余之病。皆泻其背之腑俞。若病久传变。有虚有实。各随病之传变。补泻不定。只治在背腑俞。别有上热下寒。经曰。阴病在阳。当从阳引阴。必须先去络脉经隧之血。若阴中火旺。上腾于天。致六阳反不衰而上充者。先去五脏之血络。引而下行。天气降下。则下寒之病自去矣。慎勿独泻其六阳。此病阳亢。乃阴火之邪滋之。只去阴火。只损脉络经隧之邪。勿误也。阳病在阴者。病从阴引阳。是水谷之寒热。感则害人六腑。又曰。饮食失节。及劳役形质。阴火乘于坤土之中。致谷气、营气、清气、胃气、元气不得上升。滋于六腑之阳气。

    是五阳之气先绝于外。外者天也。下流伏于坤土阴火之中。皆先由喜怒悲忧恐为五贼所伤。

    而后胃气不行。劳役饮食不节。继之则元气乃伤。当从胃俞合三里穴中。推而扬之。以伸元气。故曰从阴引阳。若元气愈不足。治在腹上诸腑之募穴。若传在五脏。为九窍不通。随各窍之病。治其各脏之募穴于腹。故曰五脏不平。乃六腑元气闭塞之所生也。又曰。五脏不和。九窍不通。皆阳气不足。阴气有余。故曰。阳不胜其阴。凡治腹之募。皆为元气不足。从阴引阳。勿误也。若错补四末之 。错泻四末之 。皆非也。错泻者。差尤甚矣。按岐伯所说。只取穴于天上。天上者。人之背上。五脏六腑之俞。不当泻而泻。岂有生者乎。兴言及此。寒心切骨。若六淫客邪。及上热下寒。筋骨皮肉血脉之病。苟错取穴于胃之合。及诸腹之募者必危。亦岐伯之言。下工岂可不慎哉。

    东垣曰。三焦元气衰王。黄帝针经云。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倾。目东垣曰。一富者前阴臊臭。又因连日饮酒。腹中不和。求先师治之。曰。夫前阴足厥阴之脉经中泻行间。是治其本。后于心经中泻少冲。乃治其标。

    治例

    伤寒

    风寒客于皮肤。阳气怫郁所致。此表热也。阳气下陷入阴分蒸熏。此里热也。

    汗不出。凄凄恶寒。取玉枕、大杼、肝俞、鬲俞、陶道。身热恶寒。后 。身热汗出足厥冷。身热而喘。取三间。余热不尽。取曲池。烦满汗不出。取风池、命门。汗出寒热。取五处、攒竹、上脘。烦心好呕。取巨阙、商丘。身热头痛汗不出。取曲泉。身热进退头痛。取神道、关元、悬颅。(以上出针经)

    六脉沉细。一息二三至。灸气海、关元。少阴发热、灸太 。

    治例

    伤寒

    有热恶寒者。发于阳。无热恶寒者。发于阴。

    背恶寒。口中和。灸关元。

    治例

    伤寒

    有汗为中风卫病。无汗恶风为寒伤荣。

    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葛根汤。

    治例

    伤寒

    邪气自表侵里。必先自胸胁。以次入心腹胃。

    胸胁满兼谵语。刺期门。

    治例

    伤寒

    脏气闭而不流布也。按之痛为小结。不按自痛为大结。

    刺期门。刺肺俞。(严仁庵)妇人因血结胸。热入血室。刺期门。又以黄连、巴豆七粒。

    作饼子。置脐中。以火灸之。得利为度。

    治例

    伤寒

    胸中气不交也。水火相搏而有声。故咳逆也。

    刺期门。

    治例

    伤寒

    物聚而满。上为气。下为溺与血。小腹硬。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血证也。当出不出。

    积而为满。

    中痧腹虚胀。或腹中急痛。刺括委中。或夺命穴等处。

    治例

    伤寒

    邪气在里。烦为内不安。躁为外不安。

    伤寒六七日。脉微。手足厥冷。烦躁。灸厥阴俞穴。

    治例

    伤寒

    热毒流于下而瘀血者。

    少阴证下利。便脓血者。可刺。阳明病。下血谵语。必热入血室。头汗出者。当刺期门

    治例

    伤寒

    表邪传里。里气上逆。则为呕吐。

    口中和。脉微涩弱。皆灸厥阴。脉经、千金翼林氏本曰。灸厥阴五十壮。

    治例

    伤寒

    战者正气胜。栗者邪气胜。邪与正争。心战而外栗。为病欲解也。

    心气内盛。正气大虚。心栗而鼓颔。身不战者。已而遂成寒逆者。宜灸之。

    治例

    伤寒

    四肢逆冷而不温。积凉成寒。六腑气绝于外。四肢手足寒冷。足胫寒逆。少阴也。四肢厥冷。身寒者。厥阴也。

    四逆灸气海、肾俞、肝俞。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