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六 急流勇退,明哲保身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关,老归故乡,以求寿终,岂不好吗?疏广、疏受之所以要“功遂身退”,是他们看到外戚擅权的危机,而且他们处在太子的太傅、少傅这种位置上,也决定他们不得不卷入斗争的漩涡。实际上,疏广、疏受已开始卷入了。

    仍是前面提到的那个太子外祖父平恩侯许伯,因太子年少,请以他的弟弟中郎将舜“监护太子家”。宣帝就此问疏广,疏广回答说:“太子国储副君,师友必于天下英俊,不宜独亲外家许氏。”(105)这当然得罪了外戚许家,随着宣帝年老太子年长,这个矛盾就愈来愈尖锐,所以,疏广、疏受趁早走。走时,“公卿大夫故人邑子设祖道(即饯行),供张东都门外,送者车数百两”,送行者及道旁观看者都说:“贤哉二大夫!”(106)这大概是称赞他们主动退出争权夺利漩涡的明智吧!

    作为开国皇帝,欢迎的是张良那种引退的。但是在开国的功臣宿将中像张良的毕竟是少数,为此有的开国皇帝就要用一种办法或者用一种计谋,强使功臣宿将不得不引退。

    秦汉以来都是“资战力”夺取政权的,在战争中“武人屈起(犹勃起)”,出身贫贱的将领,在胜利之后,或“崇以连城之赏”,或授以丞相之权。然而,“势疑则隙生,力侔则乱起”。文臣武将权重势大,君臣之闻则相疑了。结果是“萧、樊且犹缧绁,信、越终见葅戮”(107)。

    东汉开国皇帝光武刘秀总结这段历史的教训,将“退功臣,进文吏”定为国策。西汉后期三公权很大,使得皇权旁落,刘秀虽然没有废除三公,但将三公权收归皇帝,一些老臣当上荣誉极高的三公职称,只是徒有虚名而无实权。皇帝下面设尚书台,仅作为皇帝的办事机构,一切事项都由尚书台办理,一般功臣宿将不得入台(108),入台主持事情都是老诚的“文吏”。因此,东汉初确实避免了杀功臣的悲剧的重演。但是,这是以相权的削弱、君主专制的加强为代价的。所以,仲长统评论说,光武皇帝恼恨西汉皇帝大权旁落而强臣窃权当道,于是,他“政不任下,虽置三公,事归台阁”。这是“矫枉过直”(109)。

    刘秀外表和善,谈吐儒雅,自己也声称以“柔”治天下,其实他对臣下是很忮刻的。大凡桓谭所信任和重用的人,或“宽仁恭爱”,或“谨信质朴”,很少有自我意识很强的人。即使有个别人也不为他所容,如桓谭,他应是东汉初学识卓越的知识分子。有一次刘秀与群臣议事,对桓谭说,我想以“谶决之”,怎么样?桓谭想了半天才回答说:“臣不读谶。”刘秀问是什么原因,桓谭“极言谶之非经”。刘秀“大怒”说:“桓谭非圣无法,将下斩之。”桓谭“叩头流血”(110)乃得免。至今人们还不理解桓谭怎么“非圣无法”,这只有法的化身的皇帝才知道。

    还有韩歆,跟随刘秀“攻伐有功”,“封扶阳侯”,侯霸死,他接替为大司徒。“好直言,无隐讳”,每为刘秀所不容。刘秀曾在朝会上宣读与隗嚣、公孙述的来往信件,借以宣扬自己的才华,韩歆却大煞风景地说:“亡国之君皆有才,桀纣亦有才。”刘秀大怒,当即削职“归田”。(111)刘秀犹不解怒,又派人逼韩歆及其子自杀。

    另一例,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杯酒释兵权”。

    陈桥驿兵变,黄袍加身,宋太袓赵匡胤一举登上龙座。赵匡胤本人是靠兵变上台的,当然深知兵权的厉害。石守信、王审琦等人原是赵匡胤的老朋友,后又跟着赵匡胤打天下,屡建战功,现“典禁卫兵”,军权掌握在他们手上,是“老朋友”,过去平起平坐,如今有君臣之分,心理会不会失去平衡?“屡立战功”,会不会居功自傲?“典禁卫兵”,军权在手,会不会重演“黄袍加身”?这是赵匡胤很忧虑的事。他与谋臣赵普想到一块了,赵匡胤还一时割不断老朋友的交情,赵普说,不是石守信等人背叛不背叛的问题,而是他们非统御之才,一旦军伍中有人作乱,他们也就身不由己了(112)。赵匡胤有时说:朕待他们厚,岂忍负耶?赵普回答说:“陛下何以能负周世宗?”赵匡胤无言以对,只得“默然”。(113)

    赵匡胤借着晚朝的机会,宴请石守信等人,“酒酣”,赵匡胤说,我没有你们就不可能达到今天这个地步,然而做天子还不如做节度使舒坦,我几乎每天晚上睡得不安稳。石守信听到这里连忙跪下叩头说,今天下已定,有谁还敢有“异心”。陛下为什么“出此言”呢?赵匡胤说,哪个人不想富贵,哪个人不想坐我这个位置,一旦黄袍加到你们当中谁的身上,虽然不想要,也不行呀!石守信说,臣愚笨没有想这一层,唯有求陛下“哀矜”我们。赵匡胤说,“人生如白驹过隙尔”,不如多积蓄金银,买田宅,留给子孙,让“歌儿舞女”陪伴,“以终天年”。我们“君臣之间无所猜嫌,不亦善乎”。(114)

    张良告诫自己:“人生一世间,如白驹过隙。”赵匡胤劝诫臣下:“人生如白驹过隙。”君臣之间不是走到一条思路上去了吗?君主为了保护自己的家天下要别人退出名利场,做臣下的看清楚了形势和看空了人生,也愿意退出。由此看来,在这种社会条件下,用“一切皆空”的观点去看待人生总是有的,道家思想总会在儒家、法家留下的空隙中存留着。

    总之,不管是急流勇退,还是明哲保身,都是专制主义高压的产物。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