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六章 秦国奴隶制的衰落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秦国的奴隶制,到秦穆公统治时期(公元前659年至前621年)发展到了顶点。自穆公以后,就迅速走向衰落阶段。

    秦国奴隶制衰落,是全中国奴隶制迅速崩溃的历史潮流冲击的必然结果,也是这个历史潮流中的重要部分。

    从西周末年开始的社会大变革,到春秋中叶以后更加急剧起来。铁工具和牛耕在先进地区已经普遍推广;阶级斗争更加尖锐,奴隶的逃亡、暴动和国人的反抗斗争比前一个时期更加频繁、激烈[1];井田制瓦解的速度在许多诸侯国中达到高潮[2];在一些先进国家和地区新旧势力的斗争即将达到决战的阶段。[3]总之,奴隶制已经走到最后灭亡的时刻。

    在这样时代浪潮的冲击下,秦国的奴隶制也维持不住了。

    一、奴隶制出现危机

    人殉制受到谴责 公元前621年,秦穆公走完了他东征西伐的一生,在临死时还用了177个人殉葬,其中包括国人子车氏的三“良人”(奄息、仲行和虎)。当时就有人写诗,用哀悼三“良人”的形式,表达他们对人殉制的不满。诗中这样写道[4]:

    往来飞翔的黄鸟啊,落入了荆棘丛里。[5]

    是谁随从穆公殉葬的呢?

    是子车家的奄息。

    就是这个奄息,一人能与百夫敌。

    瞧他临穴时战战栗栗的神态啊,

    老天爷!为何把这样的好人都杀死呢?[6]

    如果允许的话,

    用一百个人代替他们都可以。

    往来飞翔的黄鸟啊,落到了桑树上。

    是谁随从穆公殉葬的呢?

    是子车家的仲行。

    就是这个仲行,一人能把百夫抵挡。

    瞧他临穴时战战栗栗的神态啊,

    老天爷!为何把这样的好人全都杀死呢?

    如果允许的话,

    用一百个人代替他们都可以。

    往来飞翔的黄鸟啊,落到了楚木。[7]

    是谁随从穆公殉葬的呢?

    是子车家的虎。

    就是这个虎,一人能抵御百夫。

    瞧他临穴时战战栗栗的神态啊,

    老天爷!为何把这样的好人全都杀死呢?

    如果允许的话,

    用一百个人代替他们都可以。

    这首诗虽然没有直接反对殉葬制,但从哀怨声中可以听到对殉葬制的不满,而且还大胆地质问“为何把这样的好人全都杀死”(“歼我良人”),这实际是对殉葬制的谴责。秦国自武公(公元前697年至前677年)开始,就实行奴隶社会普遍实行的殉葬制,到穆公死时,就已经有人敢于对这种制度提出谴责了,表明了人们对这种制度存在的合理性开始有怀疑了。

    秦国人对用三“良人”殉葬表示不满,不是偶然的。因为,到春秋中期以后,人殉的现象在各诸侯国普遍地遭到指责,如宋襄公祭社时要杀人,就有人提出反对。[8]晋国的大夫魏武子死时,曾命他的儿子魏颗将他的爱妾殉葬,而魏武子死后,魏颗根本不听他那一套,竟把那个爱妾嫁了,还说魏武子说要殉葬是昏话。(见《左传》宣公十五年)齐国的陈子车死后,其妻和家宰要用人殉葬,其弟子亢极力反对,说如果一定要人殉葬,唯有“妻与宰”最合适,那二人一见不妙,只好作罢。(见《礼记•檀弓下》)这种反对殉葬的行为,反映了奴隶制度走向崩溃。尽管秦国的奴隶制发展得比较晚,但在这种历史趋势之下,到穆公死后,也不能不开始衰落下去。

    当然,反抗殉葬制最坚决的应当是广大奴隶,因为他们是这种残酷制度的直接受害者,虽然历史上没有留下记载他们愤怒呼声和强烈反抗的资料,但从国人大胆的抗议中,可知广大奴隶的反抗斗争必定是很激烈的。

    穆公死后秦国的内部矛盾 秦穆公死后,康公继位(公元前620年至前609年)。从各种资料来看,康公是一个好大喜功而又昏庸无能的君主。他穷兵黩武,“好攻战,亟用兵而不与民同欲”(《诗经•无衣》毛氏传)。康公还穷奢极欲,曾经以三年时间筑台,当时就有人向他指出:“饥召兵、疾召兵、劳召兵、乱召兵”(《韩非子•说林》),这样劳民伤财必然引起兵祸。康公以后的共公(公元前608年至前604年)、桓公(公元前603至前577年)、景公(公元前576年至前537年)、哀公(公元前536年至前501年)、惠公(公元前500年至前491年)、悼公(公元前490年至前477年)的统治时期,秦国的统治者一代不如一代,致使秦国内部阶级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一天比一天激烈起来。

    劳动人民反抗奴隶主统治的斗争,常常以“盗”的形式出现。在秦国的历史上,自穆公以后,出现了“盗”的记载:公元前593年(秦桓公十一年)“晋国之盗逃奔于秦”(《左传》宣公十六年),从而证明秦国境内已经有“盗”————也就是反抗奴隶主统治的革命人民。这不仅是因为自公元前593年这一年晋国的“盗”来到秦国,才使秦国有“盗”,更重要的是它证明在此之前秦国就有“盗”。就在《左传》上述记载后面,紧接着就有羊舌氏说的这样一句话:“吾闻之:禹称(举的意思————著者)善人,不善人远。”这就证明了,“盗”之所以逃向秦国,那里必然有“不善”之人,而统治者视为“不善”者,自是不服从统治的劳动人民了。关于“盗”的记载,反映了秦国劳动人民反抗斗争的日趋激烈。

    统治阶级内部的重重矛盾,在穆公以后也公开暴露出来。有一些人对国君不满意,公开讥讽最高统治者,据说《诗经》中的《权舆》、《无衣》、《晨风》等诗都是“刺康公”的(《诗毛氏传疏》)。他们认为秦国的统治江河日下,是由于后来的国君“忘穆公之业”(《诗经•秦风•晨风》郑笺),所以有的人哀叹:看不到穆公那样好的国君,怎不叫我忧心忡忡,现在的国君啊,简直把我们都忘光了。[9]有的人以怀恋过去的方式,表达对现实的不满,他们说:从前住的房子多么宽敞高大:“夏屋渠渠”;那时每餐至少有四个菜:“每食四簋”;而如今简直快饿肚子了,“每食无余”,“每食不饱”[10]。从统治阶级中间发出的这些哀鸣,反映了奴隶主阶级有一部分人,已因奴隶制衰落而开始破落。一些奴隶主的生活不那么保险了,说明整个奴隶主的统治已走下坡路,奴隶制发生了动摇。

    至秦景公时,连统治阶级中的最高层也发生了分裂:景公之弟后子,因同景公的矛盾,竟逃往晋国,并在晋国公开咒骂“秦公无道”(《史记•秦本纪》、《左传》昭公元年、《国语•晋语》)。可见,旧的统治已经难以维持下去了。

    二、奴隶制衰落时期的对外战争

    秦国奴隶制虽然日趋衰落,但对外战争————主要是对晋国的战争,仍在断断续续地进行着。这些战争由于双方国内形势的变化,相互间力量的消长,而互有胜负。不过,随着晋国新兴势力逐渐在国内取得优势,对比之下,秦国的军事实力就一天天显得江河日下了,反映出奴隶制日薄西山的景象。

    令狐之役 秦晋之间的战争往往与晋国内政有直接关系。公元前621年秦穆公死的那年,晋襄公也死了。因襄公太子夷皋(后为灵公)年少,晋国统治集团内部在拥立何人继位的问题上发生矛盾。以赵盾为首的一部分贵族,主张立晋文公重耳之子、襄公的庶弟雍。以贾季为首的一部分贵族,则主张立公子乐。这时,公子雍在秦,公子乐在陈。晋国内部两派争执不下,赵盾即派先蔑、士会至秦迎公子雍;贾季也派人去接公子乐。但公子乐在回来途中就被赵盾派人在郫(在晋国境内)杀死。贾季又派续鞫居杀死支持赵盾的大夫阳处父,接着又有人杀死续鞫居,贾季见此情况就逃至狄。这时,晋襄公的夫人穆嬴听到大臣们不立夷皋,而准备立雍,就抱着太子夷皋“啼于朝”,并对掌权的赵盾一面进行威胁,一面又哀告。[11]在穆嬴软硬兼施之下,赵盾只得让步,不顾已派到秦国迎公子雍的先蔑、士会,而在国内立夷皋为君,是为晋灵公。这就种下与秦战争的祸根。

    公元前620年,秦康公已派人将公子雍送往晋国,行至令狐(今山西临猗西),碰到赵盾率领的晋军。赵盾为了麻痹秦军,扬言前来迎公子雍。实际早在未至令狐前,当兵到堇阴(今猗氏东)时,赵盾就作好击秦的准备。所以,遇秦兵以后,趁其毫无准备之时,“秣马蓐食,潜师夜起”,半夜偷袭,把秦军击溃。秦军一直退到刳首(今临猗西),晋国取得胜利。

    就是在“令狐之役”晋国取胜之后,晋国的先蔑和士会因赵盾背约,而毅然投奔秦国。(见《史记•秦本纪》、《史记•晋世家》及《左传》文公七年)

    “令狐之役”以后的几次战争 在秦康公统治的年代里,秦晋也多次交兵,其中较大的有四次:公元前619年(秦康公二年)即“令狐之役”的次年,秦派兵攻晋,攻占了武城(在华县东十七里);公元前617年(秦康公四年)春,晋伐秦,夺取秦的少梁(在韩城县南二十里);就在当年夏天,秦实行报复性进攻,占领晋地北征(澄城西);第四次战役在公元前615年(秦康公六年),这一次战役有必要做一点论述:

    公元前615年,秦康公决定伐晋。在进攻之前,秦先派西乞术到鲁国进聘礼,并将伐晋的计划告诉鲁国,以取得鲁的声援。是年冬,秦攻占了晋的羁马(今山西永济南),晋军由赵盾统率迎击秦军,双方对峙于河曲(黄河自永济折而东入芮城之地)。秦师早有准备,故急于求战。但晋将臾骈向赵盾献策“深垒固军”,以逸待劳,消耗秦军实力,赵盾接受臾骈建议,拒不出战。这时从晋国投向秦的士会向秦康公指出:这样的妙计必是臾骈所出,非去此人不能得胜。晋国有赵盾叔父赵武子之子赵穿,此人不懂军事,又狂妄骄横,只会纸上谈兵,又嫉妒臾骈。若派人去向晋挑战,赵穿必定逞其好勇得宠而出战。康公采纳士会的计谋,十二月,秦军出兵偷袭郤缺和臾骈统率的晋国上军,上军按兵不动,果然只有赵穿受激,出兵追击。但秦军早已远遁,赵穿追之不及,收兵后怒责军士“敌至不击”。旁人劝他要等待时机,赵穿坚持要出击,竟率其私属单独向秦进攻。赵盾闻赵穿单独出战,忙下令出兵接应,结果双方胜负未分而争相退兵。当夜,秦派人向晋师传言:约定明日继续交战。臾骈看出其中有诈,指出:“使者目动而言肆”,神色慌张,语无伦次,说明秦军恐惧,必定要逃跑,若待其渡河之时趁机进攻,秦军必覆灭。但赵穿等反对这样做,愚蠢地提出:“死伤未收而弃之,不惠也;不待期而薄人于险,无勇也。”(《左传》文公十二年)结果,眼睁睁地看着秦军撤兵。这次战役本来晋国可以取胜,只是因为赵穿采用了错误的战术,而贻误了战机。[12]
...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