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五章 秦同各诸侯国间的关系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一、春秋时期各国斗争形势

    周王室的地位 自平王东迁以后,周天子虽然依然保持着天下“共主”的名义,但实际上已经降低到与其他诸侯国同样的地位。而且愈往后愈衰落,大的诸侯国简直不把周天子放在眼里。周王畿在春秋初还据有以今洛阳为中心的河南西北部地区,到后来,各诸侯国不断侵吞周王室的土地,致使周境东不及虎牢;南仅达伊、汝二水之间;西不到殽、函;北距黄河,全境不过一二百里。而这样一块地方,也维持不住,在王畿以内常常遭到诸侯的抢掠,甚至连周天子有时也被赶出雒邑。因此,春秋以前周王室集权的统一局面早已不复存在,代之而起的是各个诸侯国的割据称霸。而周王室之所以还能苟延残喘地保留下来,只是由于在各个大诸侯国争霸的过程中,还可以把周天子作为一面旗帜来利用,随着这面旗帜的作用愈来愈小,周王室也就接近最后灭亡。

    秦的立国,虽由周平王封赐开始,但由于周王室地位一天天下降,以致无足轻重,所以进入春秋以后,秦与周几乎毫无关系了。

    各诸侯国的位置 随着周王室的衰落,各个诸侯国一天天强大,在全国形成大大小小数十个割据政权,其中有广袤数千里的大国,也有截长补短不足五十里的小国。还有一些戎、狄、蛮、夷部落散布其间。这些诸侯国的分布位置大致如下:

    秦的东方,在今山西省的西南部是晋国。在黄河中游有郑、卫、宋、陈、蔡等国,其中郑国是比较强盛的。在今山东省境内,有西周始封的两个大国————鲁、齐。鲁国在春秋时发展不大,齐国则吞灭了周围的一些小国而强大起来。北方较大的有燕国。南方的楚国占地最广,今湖北、湖南及安徽、四川等七八个省的部分地区,都是楚的势力范围。长江下游,在春秋末年有吴、越两国迅速发展起来。

    这些诸侯国中,春秋时期与秦关系最密切的为晋、楚两国。因秦地处西方,同许多诸侯国均未直接发生过战争。

    大国称霸的局面 统一的奴隶制周王朝分裂为诸侯割据的局面,是奴隶制向封建制社会形态大变革的反映。由于新、旧政治经济因素的矛盾斗争,不仅在各个诸侯国内部出现激烈的阶级斗争,而且在各个诸侯国之间也出现了连绵不断的战争,这种战争以几个大国为首,互相争夺土地,夺取霸权。于是,在春秋时代出现了几个大国相继称霸的局面。在争夺霸权的过程中,首先称霸的是东方的齐国。齐桓公即位(公元前685年)以后,任用管仲改革内政,又以“尊王攘夷”(即拥戴周王,驱逐戎、狄)相号召,联络许多诸侯国,打败了一些戎、狄小国,并侵蔡伐楚,几次大会诸侯,这样就成了中原霸主。

    当齐国在中原称霸的时候,秦国主要力量尚在关中一带与戎、狄争夺土地。因此,齐国在称霸之际,与秦尚无直接接触。

    继齐之后,晋、楚、秦相继在中原争夺霸主地位。其中秦国势力虽始终没有越出关中,但是同东方的晋国处于长期的战争状态,实际也参加了中原的争霸。

    春秋末期,吴、越两国在长江下游争霸,同秦国也没有直接的接触。[1]

    大国争霸的过程,是封建的经济、政治因素不断增长的过程,同时也是民族间大融合的过程。因此,对大国争霸历史的研究,有助于对春秋时期社会形态的转变和民族融合过程的认识。

    下面仅就奴隶制发展阶段的秦国(公元前770年至前620年),在诸侯割据、大国争霸的形势下同各诸侯国的和、战关系做专门叙述,从而了解秦国在这社会大变革中的发展、变化和作用。

    二、秦同楚国的关系

    楚国的崛起 楚是一个古老的民族。[2]楚同秦也有着类似的历史命运:在殷商时期,楚为商的与国。商亡后,同秦人一样,楚被周人排挤于汉水之南,被斥为“南蛮”,且时常加以翦伐。也正是在西周衰亡之后,楚国才在长江、汉水一带强大起来。春秋初期,楚国征服了周围的许多戎、蛮小部落和小国,继而又打败了北面周人建立起的一些姬姓小国,并把矛头指向中原。不过,在齐桓公称霸中原的时候,楚国尚不能与齐国抗衡。齐桓公死后,楚国就把锋芒指向北方,这时在中原足以与楚对抗的只有宋国。宋襄公想继齐而称霸,公元前638年,宋襄公出兵攻郑。郑为楚的盟国,为了同宋争夺霸权,楚成王(公元前671年至前626年)决定出兵伐宋救郑。是年冬十一月初一,楚、宋两国军队在泓水(河南柘城县西)展开大战。当宋军已摆好阵势时,楚军正在渡河。宋国的司马子鱼劝宋襄公趁机下令进攻,宋襄公说“不可”。待楚师渡过河但尚未摆好阵势,子鱼促宋襄公下令进攻,宋襄公仍说“未可”。等到楚师摆好阵势,宋襄公才下令开战。结果由于楚师人多,宋军数寡,被楚打败,宋襄公自己也被打伤,第二年就死去(见《左传》僖公二十二年),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泓水之战”。由于楚国在“泓水之战”大败宋襄公,从而控制了黄河流域中许多中、小国,原来是齐国盟国的鲁、宋、郑、陈、蔡、卫、许、曹等小国,都成了楚的盟国。从此楚国代替齐国,以“霸主”自居,在中原称霸。

    秦同楚国的战争 楚国同秦国很少发生正面冲突。这是因为在秦穆公统治以前,秦国无力向关中以外的地区发展,而秦穆公统治的时期,向东发展首先遇到的则是晋的阻碍,所以秦的劲敌是晋,而不是楚。

    春秋前期,秦国同楚的战争只有两次:

    第一次在公元前635年(秦穆公二十五年),这一年秋,秦派兵攻打秦楚间的鄀国(鄀,在今河南内乡附近)。鄀为楚国保护下的小国,楚国的申公子仪(斗克)和息公子边(屈御寇)率申、息之师,驻扎于鄀国商密(今河南淅川西南)。因此,秦攻鄀,实际是与楚交战。秦军在商密附近的析地,暗暗将赶车的“舆人”捆绑起来,冒充楚兵俘虏,并扬言析已降秦,在析驻扎之楚军已与秦结盟。消息传至商密楚军中,军心动摇,于是向秦军投降。秦军兵不血刃生俘申公子仪和息公子边,胜利而归。当楚国国内得知此消息后,派令尹子玉率兵追秦师,但早已追之不及了。(见《左传》僖公二十五年)[3]这一次秦国取胜,主要是谋略成功,双方军队并未展开激战。

    第二次是在公元前632年,晋、楚间发生“城濮之战”时,秦国站在晋国一方,派人至晋师参加对楚作战。关于此次战争的详情将在下面叙述,这里从略。[4]

    春秋前期,秦楚之间只有以上两次冲突。

    秦同楚国的联盟关系 春秋时期,绝大部分时间秦国同楚国保持着联盟关系,以共同对晋。因为,自秦穆公以后,秦国积极向东发展,首先碰到的阻碍就是晋。这一点同楚的利益一致,自然就结成同盟关系,秦穆公曾经同楚成王联姻、结盟:“绊以婚姻,袗以斋盟”(《诅楚文》),并发誓:世世代代永远不相互攻击,“叶万子孙毋相为不利”[5]。事实上,秦、楚两国确实维持着长期的联盟关系,在春秋时期很少发生战争。

    三、秦同晋国的关系

    秦同晋的关系相当复杂,下面按时间顺序分阶段叙述。

    晋惠公继位前的秦晋间关系 晋原与周同族。周初,成王灭掉唐国,将其幼弟虞封在那里,称为“唐叔虞”,这就是晋国的始祖。唐叔的儿子晋侯燮父迁到晋水之旁,才改国号曰“晋”。(见《国语•晋语》、《史记•晋世家》)进入春秋后,晋国曾长期发生内乱,共闹了六七十年,至公元前678年,才由曲沃武公将晋统一起来。当晋国内乱时,秦国的统治阶级也正忙于在关中地区同戎、狄作战,无暇外顾。因此,那时秦与晋没有直接接触。

    晋国统一以后国势日强,公元前655年,晋献公借道虞伐虢,虞君因贪晋国的“屈产之乘”和“垂棘之璧”,又轻信“晋我同姓,不宜伐我”,而让晋借路。结果,晋灭虢后,回过头来就把虞灭掉。(见《史记•晋世家》、《左传》僖公五年)晋国吞灭虢、虞两个小国,在当时似乎与秦无关,但是,虢、虞所处的方位,正是秦国东向的出口:虞扼茅津,虢据函殽,皆在咽喉之地,也是秦国出关的重要孔道。晋国趁秦国还未能东顾之时,抢先占领这里。这对此后秦晋长期的斗争,有着重要影响。

    这时,在秦国,虽然秦穆公(公元前659年至前621年)已经即位,但关中基业未固。在晋国,晋献公(公元前676年至前651年)也刚刚平定内乱不久,所以两国间基本上保持友好往来,没有发生战争。[6]

    公元前656年,秦穆公娶晋献公的女儿穆姬为夫人。[7]这位穆姬是晋国当时的太子申生的姐姐,也是后来相继为晋君的惠公夷吾、文公重耳的异母姐。晋献公灭掉虞国后,又特地将从虞国掳来的百里奚,作为秦穆公夫人穆姬的媵送至秦国。从这些关系来看,在秦穆公和晋献公统治的时代,秦晋两国的统治阶级都极力促进双方之间的友好关系,而通过联姻,确也使它们的关系密切起来。它们之所以这样做,主要是因为两国当时都需要巩固内部统治,加强在国内的统治地位。所以,当国内统治稳固之后,需要向外扩展势力之时,这种密切的关系,也恰好成了互相干涉的最方便的口实。

    秦穆公开始向晋国伸手 作为奴隶主阶级代表人物,秦穆公是一个抱有称霸野心的国君,他将兴修的宫殿称为“霸城宫”(《史记•高祖本纪》《正义》引《三秦记》),又将关中的雍水改名霸水,“以章霸名”(《汉书•地理志》)。这样热切地向往称霸的秦穆公,当然不会满足于局限在关中地区“称霸”。所以,当晋献公一死,晋国出现内乱之际,秦穆公就插手晋国事务了。

    公元前651年,晋献公死后,献公的宠姬————骊姬生的儿子奚齐继位。晋国大夫里克、丕郑等联合起来杀死奚齐,准备立献公的另一子————重耳为国君。但另一大夫荀息,则将骊姬生的另一子————卓子立为君。于是,里克等又把卓子和荀息杀死,晋国暂时出现了混乱无君的局面。这时,晋国公子夷吾逃亡在外,秦穆公应夷吾之请,将其护送回国,是为晋惠公。晋惠公夷吾在请求秦穆公援助时,曾许诺:若能立为晋君,就将晋国的河西八城割给秦。(见《史记•秦本纪》)秦穆公一方面贪图河西八城,重要的还在于:他了解到夷吾同晋国当权的大臣里克不合,这样对秦是很有利的:“忌多则怨”,“是吾利也”(《左传》僖公九年)。秦穆公很希望晋是一个君臣不合、内乱迭起的邻国。因此,积极地护送夷吾回国。

    但夷吾回国取得君位后,立即背约:不给秦河西八城,仅仅派丕郑去秦致谢。丕郑至秦后,却向秦穆公献策:杀死为夷吾出谋划策的大臣吕甥、卻芮,扶植晋国的另一个公子重耳归国。秦穆公采纳了这个计谋,但不料丕郑回去后事泄,被晋惠公杀掉。丕郑之子丕豹怀着仇恨逃至秦国,鼓动秦穆公攻晋国,他说:“晋君无道,百姓不亲,可伐也。”但穆公认为:晋国的形势还没达到“百姓不亲”的程度。他说:“百姓苟不便,何故能诛其大臣?能诛其大臣,此其调也。”(《史记•秦本纪》)他能看出:晋惠公能杀死丕郑,说明还是有人拥护他,所以他还没有“失众”,“失众,焉能杀?”(《左传》僖公十年)基于这样的判断,秦穆公决定暂时先不出兵,等待时机。

    这样,在几年之内,秦晋之间没有发生战争。公元前649年,当伊雒之戎向周王室进攻时,秦晋还能联合起来救周。(见《左传》僖公十一年)直到公元前647年(秦穆公十三年),晋国发生饥荒,秦国还给晋运去粮食,尽管这样做是为了争取晋国民心(见本书第四章第六节),但毕竟没有发生战争。次年(公元前646年)秦国发生灾荒,向晋国“请粟”,虽然晋国的大臣虢射极力主张趁秦国灾荒之际出兵伐秦,但并没有在当年出兵。[8]不过,这一切都表明秦晋之间的战争已经是一触即发了。

    秦晋战争的爆发————大战韩原 就在秦国发生灾荒的次年,酝酿已久的秦晋之间大战终于爆发了。

    公元前645年,晋准备出兵攻秦,但还没等晋国出兵,秦穆公就主动率兵迎击,深入晋国的韩(在今山西河津、万荣间)。[9]晋惠公也率师来到韩地,双方摆好阵势,就要进行一场决战。这时,秦国军队人数虽较晋少,但同仇敌忾,将士一心,斗志高昂;而晋国的军队内部矛盾重重,人数虽多,但士气低落。

    九月的一天,秦晋两国军队在韩原展开了一场激战。一开始,由于晋军兵多将广,将秦军团团围住,连秦穆公都被包围。晋大夫梁由靡等截住秦穆公的去路,眼看穆公就要被擒。就在这危急时刻,突然从秦军中出现了一股生力军,奋勇向晋军冲杀。结果,不仅救出秦穆公,而且将晋军杀得落花流水,并生俘晋惠公,秦军大获全胜。(见《史记•秦本纪》、《史记•晋世家》、《吕氏春秋•爱士》、《淮南子•氾论训》、《左传》僖公十五年、《国语•晋语》等)

    韩原大战,秦能取胜,可以看出秦国实行的爰田制还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据记载:使秦军转败为胜,在危急关头出现的生力军,就是曾经受到秦穆公“赐酒”的“岐下野人”。(见本书第四章第三节)秦国实行爰田制,所以“野人”才得以参加同晋国作战。其次,还由于秦穆公在国内统治的措施和策略是成功的,使下层群众能够为秦国作战。《史记•秦本纪》说:那些“野人”“见穆公窘,亦皆推锋争死”。《吕氏春秋•爱士》记载:“尝食马肉于岐山之阳”的“野人”,“毕力为穆公疾斗”。这些记载,都把秦国战士英勇奋战的原因,归结为“报食马之德”(《史记•秦本纪》),这当然不能令人完全相信。不过,总可以证明秦穆公对本国实行的政策和措施,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秦国下层群众同敌国作战的热情。因此,下层群众能在战争中表现出较强的战斗力。韩原之战秦国得胜的另一个原因,就是秦穆公善于抓住作战的有利时机:当晋国发生灾荒时,以及晋君杀死大臣丕郑时,都曾有人鼓动秦穆公出兵伐晋。但秦穆公却认为时机不成熟,而暂时未动。在这次战前,晋国内部君臣之间的矛盾已经十分明显,如晋国大臣庆郑、韩简等就一直反对晋国同秦国作战[10],晋国的士兵斗志不高。[11]在这种形势下,秦穆公果断地出兵,以少数兵力深入晋地,结果一举取得对晋作战的胜利。

    秦晋和解及晋国的改革 晋惠公被俘后,晋国内部一片混乱。狄人又乘晋国失败之际,夺取狐厨、受铎两地,渡过汾水,一直打到昆都。这时,晋国的一些大臣,为了挽救国势日削的危机,决定改革早已腐朽的旧制度。他们首先从田制开始:公元前645年晋国“作爰田”,这就意味着正式宣布废除井田制;同秦国一样实行爰田制。由于爰田制下奴隶的地位有一定提高,扩大了当兵的来源,所以紧接着就“作州兵”,以两千五百家为一州,由州长统率,自备兵甲,一到战时就按这样编制出征。由于晋国实行了这些改革,在一定程度上调整了生产关系,缓和了阶级矛盾,也使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有所缓和,奴隶制的危机暂时得到解决。

    在秦国,晋惠公夷吾的姐姐、秦穆公的夫人穆姬听到俘虏了惠公以后,就穿上丧服,以死来威胁秦穆公,扬言:若晋君早晨到来,我就晚上死;若晋君晚上被押来,我就早上死。要挟秦穆公放回晋惠公。更主要的是:秦国的统治阶级估计,此时秦尚无力完全吞掉晋国,“晋未可灭”,若在此时杀掉晋君,只能进一步激起晋对秦更大的仇恨,“祇以成恶”(《左传》僖公十五年),对秦不利。于是,秦穆公决定释放晋惠公回国,与晋讲和。

    当年十一月,晋惠公被放回晋国。至此,秦晋间的战争暂告一段落。就在这一年,晋国又发生灾荒,秦国再次给晋运去粮食。从此两国又重归于“好”。

    秦企图控制晋国 秦虽与晋暂时和解,但实际并未放弃控制和操纵晋国的企图。秦放回晋惠公是有条件的:(1)以晋惠公的太子圉为人质,留在秦国;(2)割河西八城给秦。[12]秦国得到了晋国的河西八城,其领地就扩展至黄河西岸,在地势上更易深入晋国内地。太子圉在秦为质,秦穆公为了牢固地控制他,还给他在秦娶妻。这样,在晋惠公归国当政的数年中,秦对晋的威胁更大了。

    公元前638年晋惠公在国内病重。在秦为质的圉听到消息后,就私逃归国,准备继承君位。秦穆公没想到圉竟敢私逃回国,这样的晋君当然不能为秦所容。秦穆公就立即从楚国迎来了晋献公的另一个儿子————公子重耳,“益礼厚遇之”(《史记•秦本纪》),给以隆重的接待,并将包括曾给圉作妻的怀嬴在内的秦女五人,送给重耳。秦国这样在重耳身上下工夫,自然有其目的。因为公子重耳也早就觊觎着晋国的君位,他在外流亡了十几年,具有较为丰富的阅历,在周围又集聚了一批谋臣,当时唯有他才有力量同圉争夺君位。所以秦穆公的赌注就下在重耳身上。

    公元前637年,晋惠公病死,子圉在国内继位,是为怀公。这时,在秦的重耳向秦穆公保证:取得君位后,要像流水朝东海一样,朝事秦君。(见《国语•晋语》及本书第四章第五节)于是,秦穆公就派兵护送重耳回国抢夺君位。

    重耳回国后,在一些大臣支持下,将怀公赶跑,夺得了君位,是为文公。文公继位后,又派人把逃在高梁地方的怀公杀死。这时,惠公的旧臣吕甥和郤芮却密谋害死文公,幸有寺人披向文公告密,文公估计自己在国内实力尚不够充足,就偷跑出国,在王城与秦穆公相会,以求得庇护。吕甥、郤芮等这时尚未发现文公已逃跑,就放火烧掉王宫,待到得知文公并不在宫内之后,吕甥、郤芮等就追至河上。秦穆公用计把这二人诱来并杀死,才重新派兵三千护送重耳回国。这一次,由于除掉了重耳的政敌,国内较为安定,所以秦穆公就把在秦为重耳娶的夫人也一并送回。从此以后,在晋国就开始了文公的统治(公元前636年至前628年)。

    从晋国不断的内乱中可以看出:秦国极力干预晋君的废立,其目的无非是通过由秦扶植起来的国君而控制晋国,这就充分表现了秦国奴隶主阶级称霸的野心。

    晋国的称霸和秦晋联合 秦穆公扶持重耳夺取君位,原是企图使晋受控于秦。然而,事与愿违,在晋文公重耳统治晋国的时期,秦国却不得不追随晋国,充当为晋国助威的角色。

    晋国自“作爰田”、“作州兵”之后,奴隶主统治的政治、经济制度有了一定改善。晋文公即位以后,又任用赵衰、狐偃等,进一步整顿内政,“救乏振滞,匡困资无,轻关易道,通商宽农,懋穑劝分,省用足财”(《国语•晋语四》),实行有利于生产发展的政策。这样,很快地使“政平民阜,财用不匮”(《国语•晋语四》),为晋国的霸业打下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公元前635年,周襄王被狄人赶出国,跑到郑国避难,并派人到鲁国、秦国和晋国告难。这正是抢“勤王”旗帜、捞取争霸的政治资本的好机会。秦穆公听到消息后,立即派兵等在黄河岸边,准备将周襄王接来。(见《左传》僖公二十五年)但晋文公听从大臣狐偃的建议,亲自率兵直接帮助周襄王复位,远远地抢在秦的前面。这样,晋文公就把“勤王”的旗帜抢到手。襄王复位后,文公去朝见。周襄王以异常隆重的礼仪接待文公,并赐给晋以阳樊、温、原、茅之田。从此,晋国在中原称霸就取得了政治资本。

    随着晋国一天天强大,秦国不仅再不能插手晋国内部事务了,反而时常不得不为晋国争霸而呐喊助威。在晋、楚争霸的一次决战————“城濮之战”中,秦国就充当了这样的角色。

    “城濮之战”是晋、楚两国在中原争霸的一次决战。自公元前638年以后,楚国代替宋在中原称霸。晋国的势力发展起来后,首先就同楚发生冲突。公元前634年,楚国应鲁国之请进攻齐国;同时为了阻止晋国的势力向南发展,就对倒向晋国的宋进攻。晋国借口救宋也向南进军。这样,晋楚之间非打一场大战是不能解决问题的了。

    在晋楚决战之前,晋文公为了争取秦、齐两国站在晋国一边;就接受先轸的献策:叫宋国用财货去运动齐、秦两国,请齐、秦两国向楚请求撤退围宋之兵。同时,晋国却把楚的两个盟国————曹、卫的土地分给宋。这样一来,楚当然不答应撤兵之请,而齐、秦两国又贪图宋的财货,也就站在晋国一面与楚国为敌了。后来,晋文公又采纳先轸的建议:私下答应恢复曹、卫两国,使这两国又同楚断绝了关系。

    公元前632年,晋、楚之间的大战开始了。最初,晋国根据楚军急切求战、傲慢轻敌的特点,先主动从阵地上后退九十里,以避其锋芒。四月初三,晋军进驻城濮(今山东濮县有临濮故城)。这时,秦国派公子小子慭作为盟国代表,也随晋军来到这里。小子慭是秦穆公之子,秦国派他为代表,说明秦晋关系十分密切。同来的还有齐国的大夫归父和崔夭以及宋成公。

    四月初四,晋楚在城濮展开决战。由于晋国使用了巧妙的战略战术,将楚国杀得大败,晋国大获全胜。(见《史记•楚世家》、《史记•晋世家》及《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战后,公元前632年冬,晋文公在践土(今河南原阳西南)会盟诸侯,周天子也被召来参加,并册命晋文公为“侯伯”。从此,晋国取代楚国而称霸中原。

    在城濮之战中,秦国实际是被利用来替晋文公争霸效力的。尽管当时秦国的统治者还不可能认识到这一点。但是,后来秦穆公很快地就意识到了,而不愿再为晋国效力了。

    城濮之战的次年,即公元前631年,晋国的狐偃、宋公孙固、齐国归父、陈辕涛涂,和蔡国的代表,以及周天子的卿士王子虎分别代表本国和周天子,在翟泉(洛阳城内)会盟,小子慭也代表秦参加了这次会盟。这次盟会,晋国策动与会各国共同伐郑,以扫除称霸中原的障碍。明年,即公元前630年(秦穆公三十年),秦穆公按照盟约,率兵配合晋文公向郑国进攻。借口是当年晋文公出亡过郑时,郑国对他招待不周:“无礼于晋”,而且对晋的敌国楚表示友好,“且贰于楚”(《左传》僖公三十年)。问罪之师浩浩荡荡向郑开来,九月,秦晋大军迫郑境,晋军驻函陵(河南新郑县北),秦军扼汜南(河南中牟县南),郑国的形势十分危急。这时,郑国派谋臣烛之武出城与穆公相见,晓以利害。烛之武对秦穆公说:秦、晋联合来攻郑,把郑灭亡是不费什么力...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