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三讲 野蛮时代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人在地中海沿岸开始了他们的远征和征服。

    阿拉伯人的入侵有一个特别的性质,即征服精神和迫使改变宗教的精神是统一的。入侵是为了征服一片土地并传播一种信仰。这种运动与日耳曼人的大不相同。在基督教世界中,精神权力和世俗权力是泾渭分明的。传播教义的愿望与征服的欲望不会并存于同一个人。日耳曼人转变信仰后,保留了自己的生活方式、情感和爱好;尘世的欲望和兴趣继续统治着他们。相反,阿拉伯人既是征服者,又是传道士。对他们来说,刀剑的力量和言语的力量掌握在同一双手中。这个性质决定了穆斯林文明在后来的不幸转向。这个文明几乎固有的专横正是起源于精神权力和世俗权力的结合,起源于精神权威和物质权威的混淆。我认为这就是这个文明处处陷入停滞状态的原因。但这一事实最初并没有显露出来,相反,它为阿拉伯人的入侵增加了无穷力量。凭借道德热情和思想,它很快获得了一种日耳曼人入侵所缺乏的辉煌和伟大;它显示出了更多的活力和热情,极其不同地影响了人类的思想。

    这就是5——9世纪期间欧洲所处的状态。它在南方受到穆斯林的挤压,在北方受到日耳曼和斯拉夫部落的挤压,对于这两大入侵,欧洲内部除了陷入持续动荡外几乎不可能做出任何其他反应。人口不断转移,一批逼走另一批。无法确立任何具有明确性质的事物。所有方面都再次徘徊不前。无疑,在这方面不同国家有所差异:日耳曼是这一运动的焦点,混乱程度比欧洲其他部分更高;法国的动荡程度高于意大利。但是在任何一个地方,社会都无法安顿下来或调节自己。由于与野蛮状态兴起同样的原因,野蛮状态在所有方面继续延续。

    关于来自事件发展历程的物质原因就说到这里。现在,我要谈谈精神原因,它源自人的内部状态,一样的强大。

    不管外部事件如何发展,归根到底,创造世界的是人自己。世界的规范程度和进步程度与人的思想、情感和性情、道德和智力是成比例的。有形的社会状况取决于人的内部状况。

    人类需要什么才能创建一个多少算得上持久和规范的社会?他们应该拥有一定数量的、足够开阔的思想,足以适合这个社会、适用于它的需要和关联,这显然是必不可少的。并且,这些思想应该是更多数量的社会成员共同的,这也是必不可少的。最后,他们应当对自己的意志和行为具有一定统治力。

    显然,如果人类没有超越自我存在的思想,如果他们的智力见识局限于他们自我,如果他们屈服于自己的情欲和意志的骚动,如果他们没有一定数量的共同观念和情感作为团结他们的纽带,显然,我要说,他们之间不可能有社会出现,并且,对于他可能加入的任何社团,每个人必将成为动荡和瓦解的根源。

    任何地方,如果个人喜好几乎完全占据支配地位,如果人除了自己外丝毫不考虑他人、他的思想局限于自己、除了自己的欲望外他不服从任何其他东西,对他来说,社会(我说的是多少有点广泛性和持久性的社会)是不可能存在的。然而,在我们正在研究的那个时代,欧洲征服者的精神状况就是这样子。上一讲中我曾经提到,我们要感激日耳曼人带来了对个人自由和人的个性的强烈情感。但在极端的野蛮和无知状态中,这种情感变成了一种极度残忍无情、完全不顾社会的自私自利。5——8世纪期间日耳曼人的情况就是这样。他们只关心自己的利益、自己的欲望、自己的意愿:他们怎么能心甘情愿地接受一种哪怕是类似于社会的状态?人们曾经试图强迫他们进入社会,他们自己也曾经尝试这样做。但由于一些鲁莽行为、激情爆发、才智缺乏,他们很快就放弃了。社会不断地努力成形,又不断地被人的行为破坏,由于缺乏它能够生存的唯一精神条件而夭折。

    以上就是野蛮状态的两个决定性原因。只要这两个原因继续存在,野蛮状态就会继续存在。让我们看看它们最后究竟是如何结束的、在何时结束的。

    欧洲努力摆脱这种状况。即使人由于自己的错误而陷入这种状况,他的天性也不会乐意一直呆在里面。不管他有多粗野、多无知,不管他多么关心自己的利益和欲望,在他内心深处总有一个声音、一个本能在告诉他,他是为更好事物而生的、他有其他的力量、有另一个命运。在混乱当中,对秩序和进步的热爱萦绕着他、困扰着他。即使在最残忍的自私自利的束缚下,对正义、远见和发展的需要依然激荡着他。他觉得自己被迫去改变这个物质世界、社会和他自己。他努力去做了,虽然并不知道驱策他的需求的本质。尽管完全无法适应文明,并且一旦了解其法则后就立刻厌恶它,但蛮族人依然渴望文明。

    并且,相当多的罗马文明残余依然存在。帝国的威名、对那个伟大辉煌的社会的回忆,还在激荡着人们的记忆,尤其是那些城镇的长老、主教、牧师以及所有那些发源自罗马世界的人。

    在蛮族人或他们的野蛮祖先当中,许多人曾经目睹过帝国的辉煌。他们曾经在它的军队中服役,曾经征服过它。罗马文明的场景和名字曾对他们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们感觉到强烈的愿望,要去模仿、复制或保存它的一些东西。这是驱策他们摆脱这种我曾描述过的野蛮状态的另一个理由。

    还有第三个理由,所有人都想到过,我说的是基督教教会。教会是一个组织严密的社会,拥有自己的原则、规则和戒律,并感受到一种强烈的愿望,要去扩展自己的影响力,要去征服它的征服者。在这个时代的基督徒中,在基督教教士阶层中,有些人曾经深思过所有的道德和政治问题,对所有问题持有坚定的观点和热烈的情感,以及将其发扬光大的迫切愿望。从来没有哪个社会能像5世纪和10世纪之间的基督教教会那样,付出如此多的努力来影响周围世界,在它之上打下自己的烙印。如果我们研究它的专门历史,我们将看到它所做的一切。在它被野蛮攻击的所有方面,它都反过来攻击野蛮,希望能驯服它、教化它。

    最后,还有第四个文明的原因,它无法得到恰如其分的评价,但却一样真实,这就是伟人的出现。没有人能说清楚一位伟人为什么出现在某个时代、他为世界的发展增加了什么,这是天意的秘密,但这一事实的确定性并不因此而减少。世上有这么一些人,他们目睹混乱和社会停滞,感到震惊和厌恶。他的理智大为震动,就像看到了不应该存在的事情,被一种不可抗拒的愿望占据了,想要改变它,为眼前这个世界带来一些多少有点普遍、正规和持久的规则。这是一种可怕的、往往是专横的力量,由于人性弱点而犯下了千万种罪过、千万种错误。然而,这又是一种伟大的、有益的力量,因为它借助个人之手给人类一个向前的有力推动,使其前进一大步。

    在5——9世纪期间,这些不同原因和力量带来了旨在使欧洲社会摆脱野蛮状态的各种尝试。

    第一种尝试,虽然成效甚微,但不容忽视,因为它源自蛮族自己,这就是蛮族法律的起草:在6——8世纪期间,几乎所有蛮族民族都有了成文法律。在这之前它们都是不成文的。蛮族人过去一直仅仅受习俗的约束,直到他们在罗马帝国的废墟上定居下来。我们可以看到勃艮第人、萨立安人、里普利亚法兰克人、哥特人、伦巴第人、撒克逊人、弗里逊人、巴伐利亚人、阿勒曼尼人等民族的法律。这显然是文明的开端、一种将社会置于普遍和正规的原则之下的尝试。这一尝试取得的成功不可能很大,它所编写的是一个不复存在的社会的法律,是蛮族人在罗马领土定居之前的社会状态的法律,是他们从漫游生活变为定居生活、从游牧战士变成业主之前的社会状态的法律。我们固然能在不少地方看到一些关于蛮族所征服的土地的条款,关于他们与这个国家的原始住民之间的关系的条款,但这些法律中大部分的基础是古代的生活模式、古代日耳曼的状况。它们不适应新的社会,在社会发展历程中仅仅占据微不足道的地位。

    同时,在意大利和南部高卢出现了另一种尝试。罗马社会在这里并不像其他地方那样消失殆尽,在城市中依然保存有一些秩序和活力。在这里文明试图东山再起。例如,看一下在狄奥多里克统治下的意大利东哥特王国。我们看到,即使处于蛮族国王和民族的统治下,自治城市制度可以说一边喘息着一边影响着事件的一般进程。罗马社会影响了哥特人,在一定程度上在他们身上打下了自己的烙印。在南部高卢也能看到同样事实。正是在6世纪初,图卢兹的一位西哥特国王————阿拉里克,下令收集罗马法律,为他的罗马臣民出版了一部名为《法规汇编》的法典。

    在西班牙,试图复兴文明是另一股力量————即教会力量。在西班牙占统治地位的是托莱多议会,它替代了古代的日耳曼议会————由武士组成的议会。虽然知名世俗人士也参加这一议会,但拥有统治权的是主教们。看看西哥特人的法律,你将看出它不是一部蛮族法律。它显然是由当时的哲学家————教士们编撰的。它含有大量一般思想和理论————完全不同于蛮族习俗的理论。你知道,蛮族人的法律是一种个人法————也就是说,同一部法律仅仅适用于同一种族内的人。罗马法统治罗马人、法兰克法统治法兰克人,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法律,虽然他们统一在同一政府下、居住在同一领土上。这就是所谓的个人法制度,与此相反的是固定在领土上的真正法律。西哥特人的法律不是个人的,而是固定在领土上的。所有西班牙居民,不管是西哥特人还是罗马人,都必须遵守同一法律。继续研究,你们将发现更明显的哲学痕迹。在蛮族人中间,根据其相对地位,人有确定的价值。蛮族人、罗马人、自由人、封臣等他们的价格是不同的,有一份他们生命的价目表。在西哥特法律中,人人价值平等的原则以法律形式确立下来了。看看诉讼制度,你将发现,文明社会可能采取的做法如目击证人、对存疑之事的合理调查,取代了证明无罪的誓言或司法决斗。总之,整个西哥特法律具有明智、体系化和社会化的性质。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那些主导了托莱多议会、极大影响国家政府的同一教士阶层的努力。

    因此,在西班牙,在阿拉伯人入侵之前,试图复兴文明的是神权政治原则。

    在法国,同样的尝试由另一股力量开展,它来自伟人,最重要的来自查理曼大帝。研究一下他在各方面的统治,你们将看到他的根本思想是想方设法教化他的子民。首先让我们考察他的战争。他常年南征北战,从埃布罗河打到易北河、威悉河。你能相信这些都仅仅是任性的征伐、完全由征服欲引发的吗?绝非如此!我的意思并不是说他所做的这一切都能得到圆满解释,或在他的计划中有很多外交或战略技巧,但是他按照一个重要需要来行动————遏制野蛮的强烈愿望。他在整个统治期间忙于遏制两大入侵————南方的穆斯林入侵和北方的日耳曼人及斯拉夫人入侵。这就是查理曼大帝统治的军事性质,他针对撒克逊人的远征没有其他别的原因和目的。

    如果从他的战争转移到他的内部统治上,你们将发现同样性质的事实————在他统治的所有国家的行政管理中尝试引入秩序和统一。我不希望使用“王国”或“邦国”这两个词,因为它们表达了过于正规的概念,暗示了一些与查理曼大帝当时所统治的社会很不协调的想法。但可以肯定的是,作为一片广袤疆土的主人,看到所有事物都是一团混乱、粗野不堪,他肯定会觉得愤慨,渴望改变这种可怕状况。他最初采取了钦差大臣的方式,派遣钦差大臣到国家的不同地方去,以便他们能观察情况并加以改造,或向他报告情况。后来他采取了全体大会的方法,与前任们相比,他更有规律地召开这种大会。他要求国家中所有重要人物都参加这种大会。它们并非自由大会,跟我们熟悉的那种协商大会一点也不像,它仅仅是查理曼大帝用来了解事实、在他的混乱人口中引入秩序和统一的手段。

    无论从什么视角来研究查理曼大帝的统治,你们总能在其中找到同样的性质,也就是对抗野蛮状态的斗争、文明的精神。这还表现在他热心地建立学校、青睐有学之士、偏爱神学影响力,还表现在所有他觉得应当去做的事,无论考虑的是整个社会还是个人。

    后来,在英国,阿尔弗雷德大帝也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了同样的尝试。

    就这样,我请大家注意的、旨在终止野蛮状态的不同原因,在5——9世纪期间,都在欧洲的某个地区发挥了作用。

    然而没有一个取得成功。查理曼大帝无法建立他的伟大帝国,以及他渴望在帝国中确立的政治制度。在西班牙,在确立神权政治原则方面教会也没能取得更多成功。在意大利和高卢南部,虽然罗马文明常常试图东山再起,但直到后来,在10世纪快结束时,它才真正恢复了一点活力。在那之前所有试图终结野蛮的尝试都证明是失败的。它们高估了人类的先进程度。虽然形式不同,但它们所渴望的都是一种更加广泛或更加正规的社会,而不是一个与当时的权力分布和人类思想发展状况相兼容的社会。然而它们也绝非毫无用处。到9世纪开始时,再无人谈论伟大的查理曼帝国或光荣的托莱多议会,但野蛮状态也同样走到了自己的尽头————出现了两个重要结果。

    Ⅰ.北方和南方的入侵运动得到遏制:查理曼帝国解体后,在莱茵河右岸建立的各个国家为那些持续向西奋力前进的部落们设置了强大的障碍。诺曼人无可争辩地证明了这一点。在这一时期之前,如果我们忽略涌向英国的那些部落,海上入侵活动还不是非常明显。直到9世纪期间它才变得经常和普遍。这是因为陆路入侵已经变得极其困难,社会在这方面已经获得稳固和确定的边界。那些无法回头的漫游人口被迫改变方向,在海上继续他们的漫游生活。无论诺曼人的远征在西边干了什么坏事,它们远没有陆路入侵那么致命,对新生社会的干扰远没有那么普遍。

    在南方出现了同样的事。阿拉伯人盘踞在西班牙,他们和基督徒之间的战争仍在继续,但已经不再导致人口迁移了。撒拉森(4)匪帮依然不时骚扰地中海沿岸,但伊斯兰教的伟大进军显然已经停止。

    Ⅱ.在这个时期,我们看到,在整个欧洲内部漫游生活自然而然地停止了。人口安顿下来了,财产固定下来了,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也不再听从暴力或命运的摆布而变化不定了。人的内心和精神状况开始变化。和生活一样,人的思想和情感获得了固定性。人们把注意力聚焦到他所居住的地方、他在此发展的关系,聚焦到开始有望遗留给孩子的土地、有朝一日可以称为城堡的住所,聚焦到外地人和奴隶的简陋聚集地————有朝一日将变成一个村庄。可以说,按照人的思想和智慧的发展程度,各种小社会、小国家四处建立起来了。在这些社会之间,一种社会契约逐渐建立起来了。这种社会契约萌芽于野蛮时代的习俗,是一种并不消灭个人独立性的联邦契约。一方面,每个有分量的人扎根于自己的领土中,只和家人及仆人们在一起;另一方面,在这些分布在大陆中的好战业主们中间,一种服务和权利的层级结构逐渐建立起来了。这是什么?是从野蛮状态内部明确兴起的封建制度。在我们文明的不同要素中,日耳曼要素首先获胜,这是很自然的。它拥有力量,它征服了欧洲。欧洲从它那里将获得最早的社会形式和组织。这就是所发生的一切。封建制度、它的特征以及它在欧洲历史中扮演的角色,将是我下一讲的内容。并且,在这个获胜的封建制度内部,我们将不时遇到我们文明的其他组成要素————君主、教会、城市自治机构。我们将轻而易举地预见到,它们命中注定不会沉没在封建形式之下;它们将被其吸收,一边对抗着它,一边等待着胜利依序降临到自己头上的那一天。

    ————————————————————————————————————————

    (1) 中译者注:杜博斯(Dubois)是18世纪法国的一位天主教神甫和艺术理论家。

    (2) 中译者注:加布里埃尔·博诺·德·马布里(Gabriel Bonnot de Mably),有时候也被称为马布里长老,是18世纪法国著名的政治家、理论家和历史学家,杰出的空想社会主义者。

    (3) 中译者注:克洛塔尔是法兰克墨德温王朝的国王,558——561年在位。达戈贝尔是他的后人,629——639年在位。

    (4) 中译者注:撒拉森人是西方人对信奉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的泛称。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