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卷二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  故原城在懷州濟源縣西北二里。《左傳》云襄王以原賜晉文公,原不服,文公伐原以示信,原降,以趙衰爲原大夫,卽此也。原本周畿内邑。〈《史記·趙世家》「趙衰爲原大夫居原」《正義》引。又《〈通鑑〉地理通釋·巻四·趙衰居原》引首十三字。〉

    曲陽故城在懷州濟源縣西十里。〈《史記·魏世家》「秦拔我新垣曲陽」《正義》引。〉

    河陽縣

    故鄧城在懷州河陽縣西三十一里,六國時魏邑。〈《史記·秦本紀》「左更錯取鄧及軹《正義》引。〉

    盟津,周武王伐紂,與八百諸侯會盟津,亦曰孟津,又曰富平津。《注水經》云小平津,今云河陽津也。〈《史記·夏本紀》「又東至於盟律」《正義》引。按此引酈道元《注》,今增「注」字。《水經》河水《注》於盟津云「又曰富平津,又謂之陶河,」不言又名小平津。小平津見洛水《注》,爲漢靈帝所置八關之一,《括地志》乃引之以爲盟津別名。〉

    盟津在懷州河陽縣南門外。〈《史記·河渠書》「東下砥柱及孟津」《正義》。按河陽屬懷州,此「洛」字誤,今改。〉

    髙平故城在懷州河陽縣西北四十里,俗謂之韓王城,非也。周桓王以與鄭,《竹書紀年》云:「魏襄王四年,鄭侯使韓辰歸晉陽及向,二月城陽,更名陽爲河雍,向爲髙平。〈《〈通鑑〉地理通釋·巻九·少曲注》引。又《史記·范睢葉澤列傳》「東伐韓少曲髙平」《正義》引作「南韓王城在懷州河陽縣西北四十里,俗謂韓王城非也。春秋時周桓王以與鄭,《紀年》云『鄭侯使辰歸晉陽向,更名髙平』。」又《史記·趙世家》「反髙平根柔於魏」《正義》引作「髙平故城在懷州河陽縣西四十里。《紀年》云魏哀王改向曰髙平也。」按《通鑑》注引有脱字,今據《水經》濟水《注》引汲郡《竹書紀年》補「韓」字、「及」字、「二月城陽」句。《趙世家》、《正義》引 「西四十里」當作「西北四十里」,「哀王」當作「襄王」。〉

    温縣

    故温城在懷州温縣西三十里,漢、晉爲縣。本周司寇蘇忿生之邑,《左傳》云周與鄭人蘇忿生十二邑,温其一也。《地理志》云温縣,故國,己姓,蘇忿生所封也。〈《史記·周本紀》「取襄王所絀翟後典居温」《正義》引。〉

    懷州温縣,本李城也,李同父所封,隋煬帝從故温城移縣於此。〈《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李同戰死封其父爲李侯」《正義》。〉

    王屋縣

    王屋山在懷州王屋縣北十里。《古今地名》云:「山方七百里,山髙萬仞,本冀州之河陽山也。」〈《史記·夏本紀》「砥柱析城至於王屋」《正義》引。〉

    中條山在王屋縣西北九十里,東接王屋山,南入絳州垣縣界。〈《太平寰宇記》巻五王屋縣引魏王泰《地志》。〉

    沇水出懷州王屋縣北十里王屋山頂崖下,石泉渟不流,其深不測,旣見而伏,至濟源縣西北二里平地共源重發,而東南流爲泲水。〈《史記·夏本紀》「道沇水東爲濟」《正義》引。按沇水無汜水之名,「汜」當作「泲」,形近致誤,今據《水經》濟水《注》改。〉

    相州

    安陽縣

    安陽縣,相州所理縣,七國時魏寧新中邑。秦昭襄王拔魏寧新中,更名安陽。〈《史記·項羽本紀》「行至安陽」《正義》引。又《史記·秦本紀》「卽從唐拔寧新中」《正義》引作「寧新中,七國時魏邑,秦昭襄王拔魏寧新中,更名安陽,城卽今相州外城也。」按《項羽本紀》、《正義》引脱「襄」字,《秦本紀》《正義》引有,今補。秦拔寧新中在秦昭襄王五十年。〉

    相州安陽縣本盤庚所都,卽北蒙殷墟,南去朝歌城百四十六里。《竹書紀年》云「盤庚自奄遷於北蒙,曰殷墟,南去鄴四十里」,是舊都城。西南三十里有洹水,南岸三里有安陽城,西有城名殷墟,所謂北蒙也。〈《史記·殷本紀》殷契《正義》引。又《玉海·巻四·殷商》引無「是舊都」以下文。按《玉海》引有 「縣」宇。〉

    防陵城在相州安陽縣南二十里。〈《史記·廉頗藺相如傳》「攻魏之防陵安陽」《正義》。〉

    鄴縣

    伯陽故城一名邯會城,在相州鄴縣西五十五里,七國時魏邑,漢邯會城。〈《史記·趙世家》「攻魏伯陽」《正義》引。〉

    按橫渠首接漳水,蓋西門豹、史起所鑿之渠也。《溝洫志》云:「魏文侯時,西門豹爲鄴令,有令名。至文侯曾孫襄王與群臣飲,祝曰:『令吾臣皆如西門豹之爲人臣也。』史起進曰:『魏氏之行田也以百畝,鄴獨二百畝,是田惡也。漳水在其旁,西門不知用,是不智;知而不興,是不仁。仁智豹未之盡,何足法也!』於是史起爲鄴令,遂引漳水以溉鄴,以富魏之河内。」左思《魏都賦》云:「西門溉其前,史起濯其後」也。〈《史記·滑稽列傳》「西門豹卽發民鑿十二渠引河水灌民田」《正義》引。〉

    臨漳縣

    平陽故城在相州臨漳縣西二十五里。平陽戰國時屬韓,後屬趙。〈《史記·秦始皇本紀》「桓齮攻趙平陽」《正義》引,又《通鑑·巻六·秦始皇紀》「敗趙將扈輒於平陽」注引。〉

    林慮縣

    石城在相州林慮縣西南九十里。〈《史記·趙世家》「秦拔我石城」《正義》引,又《通鑑·巻四·周赧王紀》「秦拔趙石城」注引。〉

    滏陽縣

    相州滏陽縣西南五十里有九侯城,亦名鬼侯城,卽殷時九侯減也。〈《史記·殷本紀》「以西伯昌九侯鄂侯爲三公」《正義》引。〉

    濁漳水又東經葛公亭北,經三戸峽爲三戸津,在相州滏陽縣界。《史韶項羽本紀》「楚雖二戸」《正義》引。又《通鑑·巻六·秦二世紀》「引兵渡三戸」注引作三戸津在相州滏陽縣界。」

    魏州

    元城縣

    陽狐郭在魏州元城縣東北三十里。〈《史記·魏世家》「秦伐我至陽狐」《正義》引,又《史記·田敬仲完世家》「伐晉毀黃城圍陽狐」《正義》引。〉

    頓丘縣

    觀澤故城在魏州頓丘縣東十八里。〈《史記·趙世家》「齊敗我觀澤」《正義》引,又《史記·韓世家》「虜得韓將?叟甲差濁澤」《正義》引,又《通鑑·巻三·周愼靚王紀》濁澤注引。〉

    陰安故城在魏州頓丘縣北六十里。〈《史記·外戚世家》「一曰陰安侯《正義》引。〉

    頓丘故城在魏州頓丘縣東北二十里。〈《史記·蘇秦列傳》「決宿胥之口魏無虚頓丘」《正義》引。〉

    冠氏縣

    故黃城在魏州冠氏縣南十里,因黃溝爲名。〈《史記·趙世家》「拔魏黃城」《正義》引。又《史記·田敬仲完世家》「伐晉毀黃城」《正義》引無「因黃溝爲名」句。〉

    昌樂縣

    平邑故城在魏州昌樂縣東北四十里。〈《史記·趙世家》「伐齊至平邑」《正義》引。又《史記·趙世家》「欲通平邑之道」《正義》、《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至平邑而罷」《正義》輿《趙世家》、《正義》引同,但作「三十里」。〉

    觀城縣

    魏州觀城縣,古之觀國。《國語注》:「觀國,夏啓子太康第五弟之所封也,夏衰,滅之矣。」〈《史記·魏世家》「齊敗我觀」《正義》。〉

    黎州

    黎陽縣

    大邳山今名黎陽東山,又曰靑壇山,在黎州黎陽縣南七里。〈《史記·夏本紀》「至於大邳」《正義》引。按唐初黎州,武德初置,領黎陽、内黃、臨何、澶水四縣,貞襯十七年廢黎州及澶水縣,以黎陽、臨河屬衞州,内黃屬相州。《括地志》、《序略》有黎州,則黎陽等縣不能以改屬州名稱之,今各改正。〉

    内黃縣

    故殷城在黎州内黃縣東南十三里卽河亶甲所築都之,故名殷城也。〈《史記·殷本紀》「河亶甲居相」《正義》引,又《玉海·巻四·商都》引。〉

    繁陽故城在黎州内黃縣北二十七里。應劭云:「在」繁水之北,故曰繁陽」也。〈《史記·趙世家》「廉頗將攻繁陽」《正義》引。按據《漢書·地理志》魏郡繁陽注增「在」字。〉

    澶水縣

    故戚城在黎州澶水縣東三十里,杜預云「戚衞邑,在頓丘衞縣西有戚城」是也。〈《史記·趙世家》「衞不内居戚」《正義》引。〉

    衞州

    汲縣

    今衞州城卽殷牧野之地,周武王伐紂所築也。〈《史記·殷本紀》「紂亦發兵距之牧野」《正義》引。〉

    衞州城,故老云周武王伐紂至於商郊牧野,乃築此城。郾元《注水經》云自朝歌南至淸水,土地平衍,據皋跨澤,悉牧野也。〈《史記·周本紀》「武王朝至於商郊牧野」《正義》引。〉

    紂都朝歌在衞州東北七十三里朝歌故城是也。本妹邑,殷王武丁始都之。《帝王世紀》云帝乙復濟河北徒朝歌,其子紂仍都焉。〈《史記·周本紀》「武王朝至於商郊牧野」《正義》引,又《玉海·巻四·牧野》引,又《〈通鑑〉地理通釋·巻四·商都》引。〉

    汲故城在衞州所理汲縣西南二十五里。〈《史記·秦本紀》「攻魏髙都汲拔之」《正義》引,又《通鑑·巻六·秦莊襄王紀》「伐魏取髙都汲」注引。〉

    南津一名石濟津,又名棘津,在衞州汲縣南,文公渡河伐曹,卽是也。〈《史記·晉世家》「還自河南度」補《正義》引。又〈《史記·衞康叔世家》「晉更從河南度」補《正義》引作「衞州汲縣南,河水至此有棘津之名,亦謂之石濟津,故南津也。」又《史記·遊俠列傳》「呂尚困於棘津」《正義》引作「棘津,古亦謂之石濟津,故南津。」按《晉世家》引誤作「汝縣」,今據《衞康叔世家》引改。又《衞世家》引誤作「右濟津」。〉

    比干墓在衞州汲縣北十里二百五十歩。〈《史記·周本紀》「命閎夭封比干之墓」《正義》引。〉

    比干見微子去,箕子狂,乃歎曰:「主過不諫非忠也,畏死不言非勇也。過則諫,不用則死,忠之至也。」遂諫,不去者三日。紂問:「何以自持?比干曰:「修善行仁,以義自持。」紂怒,曰:「吾聞聖人心有七竅,信諸?」遂殺比千,剖視其心也。〈《史記·殷本紀》「剖比干觀其心」《正義》引。〉

    衞縣

    魏德故城一名晉鄙城,在衞縣西北五十里,卽公子無忌矯奪晉鄙兵,故名魏德城也。《史記·魏世家》「奪將軍晉鄙兵以救趙」《正義》引。〉

    朝歌故城在衞縣西二十三里,衞州東北七十二里,謂之殷虚。《〈通鑑〉地理通釋·巻六·三監》引,又《詩地理考》巻一沫引。}}

    鹿臺在衞州衞縣西南三十二里。〈《史記·殷本紀》「厚賦稅以實鹿臺之錢《正義》引。〉

    酒池在衞州衞縣西二十三里。《太公六韜》云紂爲酒池,迥船糟而牛飲者三千餘人爲輩。〈《史記·殷本紀》「以酒爲池」《正義》引。〉淸淇縣

    廷津,故俗字名臨津,故城在衞州淸淇縣西南二十六里。杜預云「汲郡城南有廷津」是也。〈《史記·魏世家》「城垝津以臨河内」《正義》引。〉

    洺州

    武安縣

    武安故城在洺州武安縣西南五里,六國時趙邑,漢武安縣城也。〈《史記·外戚世家》「封田蚡爲武安侯」《正義》引。按《元和郡縣志》説武安故城在武安縣西南五里。《史記·秦本紀》「白起爲武安君」《正義》説「在武安縣西南五十里」,蓋衍「十」字。今依「元和郡縣志」改。〉

    武始故城在洺州武安縣西南十里。〈《史記·秦本紀》「向壽伐韓取武始」《正義》引。按「洛」當作「洺」,「始」字渉上文誤,唐無武始縣。漢魏郡武始縣。於唐爲武安縣地、在今河北邯鄆縣西南。〉

    閼與山在洺州武安縣西南五十里,趙奢距秦軍於閼與,卽此山。〈《史記·趙世家》「秦韓相攻而圍閼與《正義》引,又《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先據北山上者勝」《正義》引。〉

    漳水源出洺州武安縣三門山。〈《史記·魏世家》「與盟漳水下《正義》。〉

    臨洺縣

    檀臺在洺州臨洺縣北三里。〈《史記·趙世家》「魏獻榮椽因以爲檀臺《正義》引。〉

    邯鄲縣

    馬服山在邯鄲縣西北十里。〈《史記·趙世家》「賜號馬服君」《正義》引。又《通鑑·巻五·周赧王紀》「趙王封奢爲馬服君」注引作「邯鄲縣西北有馬服山。」增「在」字。〉

    曲周縣

    曲周故城在洺州曲周縣西南十五里。〈《史記·樊酈滕灌列傳》「曲周侯酈商者」《正義》引。〉

    邢州

    龍崗縣

    邢州城本漢襄國縣,秦置三十六郡,於此置信都縣,屬钜鹿郡。頂主改曰襄國,立張耳爲常山王,理信都。《地理志》故邢侯國也。《帝王世紀》云邢侯爲紂三公,以忠諫被誅。〈《史記》云周武王封周公旦之子爲邢侯。《左傳》云:「凡、蔣、邢、茅,周公之胤」也。《史記·項羽本紀》「王趙地都襄國」《正義》引。又《通鑑·巻九·漢髙帝紀》「治襄國」注引「立張耳」以上文。〉

    邢國故城在邢州外城内西南角。〈《十三州志》云:「殷時邢國,周封周公旦子爲邢侯,都此。」《[[通鑑地理通釋_(四庫全書本)/卷04#沮乙遷於邢|〈通鑑〉地理通釋·巻四·沮乙遷於邢]]》引,又《詩地理考》巻一邢侯引。按此引有脱文,據《項羽本紀》、《正義》引補「周公旦子」四字。〉

    平鄕縣

    邢州平鄕縣城,本钜鹿,王離圍趙王歇卽此城。〈《史記·秦始皇本紀》「撃趙王歇等於钜鹿」《正義》引。又《〈通鑑〉地理通釋·巻八·沙丘钜鹿》引作「钜鹿,邢州平鄕縣城」。據史文增「王」字。〉

    濁漳水一名漳水,今俗名柳河,在邢州平鄕縣南。〈《注水經》云漳水一名大漳水,兼有浸水之目也。《史記·項羽本紀》「項羽軍漳南」《正義》引。〉

    沙丘臺在邢州平鄕東北二十里。〈《竹書紀年》自盤庚徙殷至紂之滅,二百五十三年,更不徒都。紂時稍大其邑,南距朝歌,北據邯鄲及沙丘,皆爲離宮別館。《史記·殷本紀》「益廣沙丘苑臺」《正義》引。〉

    沙丘臺在邢州平鄕縣東北二十里。〈《地理志》趙、中山地薄人衆,猶有沙丘紂淫亂餘民。《玉海·巻八》「沙丘鉅鹿」注引。〉

    柏人縣

    柏人故城在邢州柏人縣西北十二里,漢柏人屬趙國。〈《史記·髙祖本紀》「過柏人」《正義》引。〉

    貝州

    淸陽縣

    淸陽故城在貝州淸陽縣西北八里也。〈《史記·梁孝王世家》「而徙代王王淸河」《正義》引。〉

    歴亭縣

    東陽故城在貝州歴亭縣界。〈《史記·趙世家》「王再之衞東腸決何水」《正義》引。〉

    經城縣

    枯絳渠在貝州經城縣界,北入信都縣界。〈《通典》巻一百八十引魏王泰《地志》。〉

    博州

    聊城縣

    故聊城在博州聊城縣西二十里。春秋時齊之西聊攝也,戰國時亦爲齊地,秦、漢皆爲東郡之聊城也。〈《史記·髙祖本紀》「撃聊城」《正義》引,又《通鑑·巻十二·漢髙帝紀》「渡河攻聊城」注引,又《史記·燕召公世家》「唯獨聊莒卽墨」《正義》引首十三字。〉

    堂邑縣

    發幹故城在博州堂邑縣西南二十三里。〈《史記·外戚世家》「二曰發幹侯」《正義》引。〉

    冀州

    信都縣

    扶柳故城在冀州信部縣西三十里,漢扶柳縣也。有扶澤,澤中多柳,故曰扶柳。〈《史記·呂太后本紀》「呂平爲扶柳侯」《正義》引。按據《漢書·地理志》信都國扶柳縣注引闞駟説補「扶」字。〉

    昌城故城在冀州信都縣西北五里。〈《史記·趙世家》「將攻昌城」《正義》引。〉

    辟陽故城在冀州信都縣西三十五里,漢舊縣。〈《史記·髙祖本紀》「上使辟陽侯迎館」《正義》引。〉

    武邑縣

    觀津城在冀州武邑縣東南二十五里。〈《史記·魏世家》「齊伐我觀津」《正義》引。又《史記·樂毅列傳》「三摧晉於觀津」《正義》、《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父世觀津人」《正義》並云「觀津在冀州武邑縣東南二十五里。」按「棗陽」當作「武邑」,據《樂毅列傳》、《正義》改,《元和郡縣志》觀津城亦在武邑縣東南。〉竇少君墓在冀州武邑縣東南二十七里。〈《史記·外戚世家》「弟曰竇廣國字少君《正義》引。〉

    德州

    安德縣

    故鬲城在德州安德縣西北十五里。〈《史記·曹相國世家》「攻著漯陰平原鬲盧」《正義》引。〉

    白石古城在德州安德縣北二十里。〈《史記·齊悼惠王世家》白石侯《正義》引。〉

    平原縣

    平原故城在德州平原縣東南十里。〈《史記·曹相國世家》「攻著漯陰平原鬲盧」《正義》引。〉

    故鄃城在德州平原縣西南三十里,本漢鄃縣,呂他邑也。〈《史記·呂太后本紀》「呂他爲兪侯」《正義》引。〉

    觀州

    縣

    故城俗名南城,在觀州縣南十二里,漢縣。〈《史記·絳侯周勃世家》「亞夫封爲侯」《正義》引。按唐觀州武德四年置,貞觀十七年廢。《括地志序略有觀州,此縣爲觀州舊領六縣之一,《括地志》當稱觀州縣。〉

    漢暦縣城在觀州縣西南四十六里。〈《〈通鑑〉地理通釋·巻八·濮磨》引。〉

    深州

    饒陽縣

    深州饒陽縣東二十里饒陽故城,漢縣也。〈《史記·趙世家》「封長安君以饒《正義》引。按《括地志》、《序略》有深州,治饒陽,貞觀十七年廢深州,以饒陽屬瀛州,在《括地志》應是深州饒陽縣。〉

    瀛州

    河間縣

    武垣縣今瀛州城是。《地理志》云武垣縣屬涿郡也。〈《史記·曹相國世家》「追至武垣」《正義》引。又《史記·趙世家》「武垣令傅豹」《正義》引作「武垣故城,今瀛州城是也」。〉

    髙陽縣

    故葛城一名依城,又名西阿城,在贏州髙陽縣西北五十里。以徐、滱二水並過其西,又徂經其北。曲曰阿,以齊有東阿,故曰西阿城。《地理志》云瀛州屬河間,趙分也。〈《史記·趙世家》「成侯輿魏惠王遇葛孽」《正義》引。按此引《括地志》因張守節刪節不當,並有脱奪,多不可解。《地理志》十二字,或是「瀛州,隋河間郡,《地理志》云河間趙分也,俟考。〉

    安都故城在瀛州髙陽縣西南三十九里。〈《史記·齊悼惠王世家》安都侯《正義》。〉

    平舒縣

    衡漳水在瀛州東北二百十五里平舒縣界也。〈《史記·夏本紀》「至於衡漳」《正義》引。〉

    文安縣

    武平亭今名渭城,在瀛州文安縣北七十二里。〈《史記·趙世家》「趙徒漳水武平西」《正義》引,又《玉海·巻八·河漳》引。〉

    平曲縣故城在瀛州文安縣北七十里。〈《史記·孝景本紀》「隴西太守渾邪爲平曲侯」《正義》引,又《史記·三王世家》平曲侯《正義》。〉

    滄州

    淸池縣

    茅焦,滄州人也。〈《史記·秦始皇本紀》「車裂以徇滅其宗《正義》引。〉

    南皮縣

    故南皮城在滄州南皮縣北四里,本漢南皮縣城,卽陳餘所封也。〈《史記·項羽本紀》「聞其在南皮」《正義》引,又《史記·外戚世家》「封其子彭祖爲南平侯」《正義》引,又《史記·張耳陳餘列傳》「聞其在南皮」正義。〉

    鹽山縣

    公孫弘所封平津鄕,在滄州鹽山縣南四十二里。〈《史記·三王世家》「褒厲群臣平津侯等《正義》。〉

    長蘆縣

    燕留故城在滄州長蘆縣東北十七里,卽齊桓公分溝割燕君所至地與燕,因築此城,故名燕留。〈《史記·燕召公世家》「桓公因割燕所至地典燕」《正義》引。〉

    無棣縣

    陽信故城在滄州無棣縣東南三十里,漢陽信縣。〈《史記·孝文本紀》「封典客掲爲陽信侯」《正義》引。〉

    陽信縣

    富平故城在滄州陽信縣東南四十里,漢縣也。〈《史記·滑稽列傳》「齊人東方生名朔」《正義》引。〉

    魯城縣

    章武八今滄州魯城縣。〈《史記·外戚世家》「乃封廣國爲章武侯《正義》引。按漢勃海郡章武縣,北齊廢,惰於障武故城置魯城縣,唐因之,今增「今」字。〉

    定州

    恒陽縣

    上曲陽故城在定州恒陽縣西五里。〈《史記·趙世家》「合軍曲陽」《正義》引。又《史記·曹相國世家》「撃魏王於曲陽」《正義》引作「上曲陽,定州恒陽縣是。」按開元中改恒陽爲曲陽,張守節以當時名稱改易舊名,《曹相國世家》《正義》引作恒傷縣是,今改。〉

    定州恒陽縣西南四十里有白龍水,又有挾龍山。〈《史記·秦始皇本紀》「以攻龍孤慶都《正義》引。〉

    恒山在定州恒陽縣西北百四十里。《周禮》云并州鎭曰恒山。〈《史記·封禪書》「北嶽恒山也」《正義》引。〉

    恒山在定州恒陽縣西北百四十里。道書《福地記》云:「恒山髙三千三百丈,上方二十里,有太玄之泉,神草十九種,可度俗。」〈《史記·夏本紀》「太行常山」《正義》引。〉

    北嶽有五別名:一曰蘭臺府,二曰列女宮,三曰華陽臺,四曰紫臺,五曰太一宮。〈《史記·趙世家》「攻取丹丘華陽」《正義》引。〉

    新樂縣

    野臺一名義臺,在定州新樂縣西南六十三里。〈《史記·趙世家》「爲野臺」《正義》引。〉

    唐縣

    定州唐縣,堯后所封。〈《史記·五帝本紀》「堯子丹朱舜子商均皆有疆土」《正義》引,又《玉海·巻四·帝堯都》引。〉中山故城一名中人亭,在定州唐縣東北四十一里,春秋時鮮虞國之中人邑也。〈《史記·趙世家》「伐中山又戰於中人」《正義》引。又《史記·趙世家》「將趙帥而攻燕中陽」《正義》引,《通鑑·巻五·周赧王紀》「取中陽」注引無春秋時鮮虞國之中人邑也」句。〉

    定州唐縣東北五十四里有孤山,蓋都山也。《帝王世紀》云望堯母慶都所居。張晏云堯山在北,堯母慶都山在南,相去五十里,北登堯山,南望慶都山也。《注水經》云望都故城東有山、不連陵,名之曰孤。孤、都聲相近,疑卽孤山。〈《史記·秦始皇本紀》「以攻龍孤慶都」《正義》引。〉

    嗚上故關今名汝城,在定州唐縣東北六十里,本晉鴻上關城也。又有鴻上水,源出唐縣北葛洪山,接北嶽恒山,與鴻上塞皆在定州。〈《史記·趙世家》鴟之塞《正義》引。〉

    北平縣

    曲逆,定州北平縣東南十五里蒲陰故城是也。〈《史記·韓信盧綰列傳》,「漢兵撃斬陳豨將侯敞王黃於曲逆下」《正義》。〉

    鼓城縣

    下曲陽在定州鼓城縣西五里。〈《史記·曹相國世家》「撃魏王於曲陽」《正義》引。〉

    恒州

    眞定縣

    常山故城在恒州眞定縣南八里,本漢東垣邑也。〈《史記·呂太后本紀》「子不疑爲常山王」《正義》引。〉

    稾城縣

    宜安故城在恒州稾城縣西南二十五里。〈《史記·趙世家》「秦攻赤麗宜安」《正義》引。又《史記·秦始皇本紀》「取宜安」《正義》引作「宜安故城在常山稾城縣西南二十五里。」〉

    肥累故城在恒州稾城縣西七里,春秋時肥子國,白狄別種也。〈《史記·趙世家》「與戰肥下」《正義》引。〉

    行唐縣

    行唐縣屬恒州。〈《史記·趙世家》;「城南行唐」《正義》引。按唐行唐縣卽漢南行唐,爲恒州屬縣,「冀」字誤。〉

    井州

    井陘縣

    綿蔓水一名阜將,一名回星,自并州流入井陘界,韓信背水陣,卽此水也。〈《史記·淮陰侯列傳》「信乃使萬人先行出背水陳」《正義》引。〉

    房山縣

    番吾故城在井州房山縣東二十里。〈《史記·趙世家》「番吾君自代來《正義》引,又《通鑑·巻三·周赧王紀》「據番吾」注引。又《史記·蘇秦列傳》「據番吾」《正義》引作「蒲吾故城在鎭州常山縣東二十里。」又《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秦攻番吾」《正義》作「番吾在相州房山縣東二十里。」按唐井州,武德元年置,貞觀十七年廢,舊領井陘、房山、鹿泉、靈壽四縣。《括地志》、《序略》有井州,此四縣應屬之。塡州卽恒州改名,相州又恒州之誤。〉

    鹿泉縣

    石邑故城在井州鹿泉縣南三十五里,六國時舊邑。〈《史記·趙世家》「取鄗石邑《正義》引。〉

    封龍山一名飛龍山,在井州鹿泉縣南四十五里,邑因山爲名。〈《史記·趙世家》取鄗石邑封龍東垣」《正義》引,又《通鑑·巻三·周赧王紀》「又取鄗石邑封龍東垣」注引。〉

    幽州

    薊縣

    昌平故城在幽州東南六十里。〈《史記·齊悼惠王世家》「以昌平侯文帝十六年爲膠西王」《正義》引。〉

    元英、磨室二宮皆燕宮,在幽州薊縣西四十里寧臺之下。〈《史記·樂毅列傳》:「齊器設於寧臺」《正義》引,又《〈通鑑〉地理通釋·巻七·寧臺》引。按首《燕》字衍,《通鑑·地理通釋》引無。「四」下脱「十」字,據《太平寰宇記》補。〉

    碣石宮在幽州薊縣西四十里寧臺之東。〈《史記·孟子荀卿列傳》「築碣石宮」《正義》。按寧臺在薊縣西四十里,宮在臺東,此「三」字誤,今改。〉

    良鄕縣

    廣陽故城在幽州良鄕縣東北三十七里。〈《史記·三王世家》「立燕故太子建爲廣陽王。」《正義》引。〉

    范陽縣

    鳴澤在幽州范陽縣西十五里。〈《史記·封禪書》鳴澤《正義》引。〉

    督亢坡在幽州范陽縣東南十里。劉向《別録》云督亢,膏腴之地。《風俗通》云亢,莽也,言平望漭漭無涯際也。亢,澤之無水斥鹵之謂。〈《史記·燕召公世家》「使荊軻獻督亢地圖於秦」補《正義》引。又《玉海·巻二十·一》引「督亢坡」以下十三字。〉

    督亢坡在幽州范陽縣東南十里。今固安縣南有督亢陌,幽州南界。〈《史記·刺客列傳》「燕督亢之地圖」《正義》。〉

    固安縣

    方城故城在幽州固安縣南十七里。〈《史記·趙世家》「拔武遂方城」《正義》引,又《通鑑·巻六·秦始皇紀》,「取武遂方城」注引。〉

    臨鄕故城在幽州固安縣南十七里。〈《史記·趙世家》「以龍兌扮門臨樂與燕」《正義》引。〉

    昌平縣

    幽州昌平縣,本漢渾都縣。〈《史記·絳侯周勃世家》「屠渾都」《正義》引。〉

    漁陽縣

    幽州漁陽縣,本北戎無終子國。〈《史記·匈奴列傳》「唐虞以上有山戎」《正義》引。〉

    幽州漁陽縣東南七十七里北平城,卽漢右北平也。〈《史記·韓長孺列傳》「屯右北平」《正義》。〉

    燕山在幽州漁陽縣東南六十里。徐才宗《國都城記》云周武王封召公奭於燕,地在燕山之野,故國取名焉。〈《史記·周本紀》「封召公奭於燕」《正義》引,又《玉海·巻四·六國》引。又《詩地理考》巻四燕引無《周武王封召公奭於燕」句,「取名焉」下有「北燕伯款始見《春秋》」八字。〉

    歸義縣

    易縣故城在幽州歸義縣東南十五里,燕桓侯徒都臨易是也。〈《史記·絳侯周勃世家》「破之易下」《正義》引。〉

    易州

    易縣

    故安故城在易州界武陽城中東南隅故城是也。〈《通鑑·巻十五·漢安帝紀》「以嘉爲丞相封故安侯注引,又《史記·張丞相列傳》「因故邑封爲故安侯」正義。〉

    易水一名故安河,又名北易水,源出易州易縣西谷中之東,東南流過歸義縣東輿滹沱河合。〈《〈通鑑〉地理通釋·巻十·燕易水》引。又《史記·蘇秦列傳》「南有滹沱易水」《正義》「易水出易州易縣,東流過歸義縣東與滹沱河合。」按《通鑑·地理通釋》引「西谷中之東」,當是「西山寬中谷東」,《括地志》蓋本《水經注》爲説,見易水《注》。〉

    永樂縣

    易州永樂縣有徐水,出廣昌嶺,三源奇發,同瀉一澗,流至北平縣東南,歴石門中,俗謂之龍門,水經其間,奔激南出,觸石成井。〈《史記·趙世家》「以龍兌汾門臨樂與燕」《正義》引。〉

    遂城縣

    易州遂城縣,戰國時武遂城也。〈《史記·趙世家》「拔武遂方城」《正義》引,叉《通鑑·巻六·秦始皇紀》「取武邃方城」注引。《通鑑》注引有「縣」字。〉

    桑丘故城俗名敬城,在易州遂城縣界。{{*|《史記·田敬仲完世家》「襲燕取桑丘」《正義》引,又〈《史記·魏世家》,「伐齊至桑丘」《正義》引,又《史記·趙世家》「死於桑丘」《正義》引,又《通鑑·巻一·周安王紀》「伐齊至桑丘」注引。〉

    北新城故城在易州遂城縣西南二十里。〈《史記·趙世家》「以龍兌汾門臨樂與燕《正義》引。〉

    遂城縣西南二十五里有龍山,邢子勵《趙記》云:「龍山有四麓,各有一穴,大如車輪,春風出東,秋風出西,夏風出南,冬風出北,不相奪倫。」〈《史記·趙世家》「以龍兌汾門臨樂與燕」《正義》引。〉

    嫣州

    懷戎縣

    潘,今嫣州城是也。〈《史記·五帝本紀》「代堯踐帝位」《正義》引。〉

    上谷故城在嫣州懷戎縣東北百二十里。燕上谷,秦因不改,漢爲沮陽縣。〈《史記·絳侯周勃世家》「復撃破綰軍沮陽」《正義》引。又《通鑑·巻六·秦始皇本紀》「軍上谷」注引首十六字。〉

    釜山在媯州懷戎縣北三里,山上有舜廟。〈《史記·五帝本紀》「合符釜山」《正義》引。〉

    羹頡山在媯州懷戎縣東南十五里。〈《史記·楚元王世家》「信爲羹頡侯」《正義》引。〉

    媯州有媯水,源出城中,耆舊傳云卽舜厘二女於媯汭之所。外城中有舜井,城北有暦山,山上有舜廟。〈《史記·五帝本紀》「舜冀州之人也」《正義》引。」〉

    舜井在媯州懷戎縣西外城中。其西又有一井,耆舊傳云並舜井也,舜自中出。《帝王世紀》云河東有舜井,未詳也。〈《史記·五帝本紀》「舜穿井爲匿空旁出」《正義》引。〉

    阪泉今名黃帝泉,在媯州懷戎縣東五十六里,出五里至涿鹿,東北與涿水合。〈《史記·五帝本紀》「戰於阪泉之野」《正義》引。〉

    啄鹿故城在媯州東南五十里,本黃帝所都也。《晉太康地理志》云:「涿鹿城東一里有阪泉,上有黃帝祠。」〈《史記·五帝本紀》「戰於阪泉之野」《正義》引、又《玉海·巻四·黃帝都》引。〉

    涿鹿山在媯州東南五十里,山側有諑鹿城,卽黃帝、堯、舜之都也。〈《史記·五帝本紀》北過涿鹿《正義》。〉

    媯州懷戎縣東北有馬蘭溪水。〈《史記·絳侯周勃世家》「破綰軍上蘭《正義》引。〉

    檀州

    燕樂縣

    故龔城在檀州燕樂縣界,故老傳云舜流共工幽州居此城。〈《史記·五帝本紀》「請流共工於幽陵」《正義》引。〉

    密雲縣

    漁陽故城在檀州密雲縣南十八里,在漁水之陽也。〈《史記·陳渉世家》「適戍漁陽」《正義》引,又《通鑑》巻七秦一世紀「適戍漁陽」注引。〉

    平州

    盧龍縣

    孤竹故城在平州盧龍縣南十二里,殷時諸侯孤竹國也,姓墨胎民。〈《史記·周本紀》「伯夷叔齊在孤竹」《正義》引。《史記·封禪書》「過孤竹」《正義》引作「南一十里」,又《史記·秦本紀》「次於孤竹」《正義》引作「在平州盧龍縣十二里,殷時諸侯竹國也」,並有脱誤。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