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幽兰居士东京梦华録巻之十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架两角缀以流苏。玉磬状如曲尺,系其曲尖处,亦架之,上下两层挂之。次列数架大鼓,或三或五,用木穿贯,立于架座上。又有大钟,曰景钟,曰节鼓。有琴而长者,如筝而大者,截竹如箫管两头存节而横吹者,有土烧成如圆弹而开窃者,如笙而大者,如箫而增其管者。有歌者,其声清亮,非郑、卫之比。宫架前立两竿,乐工皆裹介帻⑨如笼巾,绯宽衫,勒帛。二舞者,顶紫色冠,上有一横板,皂服,朱裙履。乐作,初则文舞,皆手执一紫囊,盛一笛管结带。武舞,一手执短矟⑩,一手执小牌,比文舞加数人,击铜饶响环,又击如铜灶突者。又两人共携一铜瓮就地击者。舞者如击刺,如乘云,如分手,皆舞容矣。乐作,先击柷,以木为之,如方壶,画山水之状,每奏乐,击之,内外共九下,乐止则击敔,如伏虎,脊上如锯齿,一曲终,以破竹刮之。礼直官奏请驾登坛,前导官皆躬身侧引至坛止,惟大礼使登之,先正北一位拜,跪酒,殿中监东向一拜,进爵盏;再拜,兴;复诣正东一位,才登坛而宫架声止,则坛上乐作,降坛则宫架乐复作。武舞上,复归小次。亚献、终献,上亦如前仪。当时燕越王为亚终献也。第二次登坛,乐作如初。跪酒毕,中书舍人读册,左右两人举册而跪读。降坛,复归小次,亚终献如前。再登坛,进玉爵盏,皇帝饮福矣。亚终献毕,降坛,驾小次前立,则坛上礼料币帛玉册,由酉阶而下。南壝门外,去坛百余步,有燎炉,高丈许,诸物上台,一人点唱,入炉焚之。坛三层,回踏道之间,有十二龛,祭十二宫神。内壝外祭百星。执事与陪祠官皆面北立班。宫架乐罢,鼓吹未作,外内数十万众肃然,惟闻轻风环佩之声,一赞者喝曰:“赞一拜!”皆拜。礼毕。

    [注释]

    ①壝(wěi)墙:围在祭坛四周的矮土墙,也叫壝宫。《周礼·地官·封人》云:“掌诏王之社壝。”又《周礼·天官·掌舍》云:“为坛、壝宫、棘门。”周朝制度,天子祭祀时,白天吃饭休息,设帷宫;平地住宿,设壝宫;宿险地,设车宫;随时地而不同。后世历代帝王祭祀时沿用古法,祭坛四周也筑矮墙为壝宫。②祭服:祭祀时所穿的礼服。《礼记·曲礼下》云:“无田禄者,不设祭器;有田禄者,先为祭服。”皇帝在祭祀时所穿的祭服与正规的朝服又有所不同。③旒:古代皇帝所戴冠冕前后悬垂的玉串,也称冕旒。王维《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诗有“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见《全唐诗》卷一二八)之句。天子的冕为十二旒,这里所记为二十四旒,是祭服的规制。④中单:祭服、朝服的裹衣。古称中衣。自唐代以后,渐趋于简易,变通其制,腰无缝,下不分幅,故称中单。⑤昊天上帝:“昊”或“昊天”即是“天”。如《诗经·小雅·巷伯》云“投畀有昊”、《诗经·小雅·蓼莪》云“昊天罔极”等。“昊天上帝”即天帝。⑥登歌:本意为升堂奏歌,指古代举行祭典及大朝会时乐师登堂而歌,而且其所奏的歌即名“登歌”。《周礼·春官·大师》云:“大祭祀,帅瞽登歌,令奏击拊。”前人注解说:“登歌,歌者在堂也。”⑦方响:古乐器名。见本书卷之九“宰执亲王宗室百官入内上寿”一节注⑩。⑧扁:原本作“褊”,应即是“扁”字。⑨介帻:见本卷“车驾宿大庆殿”一节注⑧。⑩矟:矛一类的兵器,同槊《释名·释兵》云:“矛长丈八尺曰矟,马上所持,言其矟,矟便杀也。”这里跳舞者所持的是短矟,只是形状如矟的道具。灶突:即灶上的烟囱。这里是说像烟囱形状的铜制乐器。柷(zhù):“柷”与“敔(yǔ)”俱是乐器名。乐开始时击柷,乐终止时刷敔。柷与敔都是非常古老的乐器,《尚书·益稷》篇云:“下管鼗鼓,合止柷敔。”“柷敔”,也写作“柷圉”。大礼使:天子祭祀时主持礼仪的朝廷大臣,有大礼使、仪仗使、顿递使、礼仪使、卤簿使,共五使。大礼使为最高最隆重的级别。宋费哀《梁浪漫志》卷一云:“本朝郊祀五使,沿唐及五代之制。大礼使用宰相,仪仗使用御史中丞,顿递使又增桥道之名用京尹,礼仪使及卤簿使则以学士及尚书为之。大中祥符中东封,五使皆命辅臣,以重非常之礼。”亚献、终献:古代祭祀,第一次奠爵为初献,第二次奠爵为亚献,第三次莫爵为终献,合称为三献。《旧唐书·礼仪志三》云:“初献亚终,合于一处。”燕越王:即宋神宗第十子燕王赵俣、第十二子越王赵偲。宋哲宗赵煦是宋神宗第六子,宋徽宗赵佶是宋神宗第十一子。饮福:饮下福酒。福酒即古代祭祀时祭余之酒。《宋书·礼志一》云:“太祝令各酌福酒,合置一爵中,跪进皇帝,再拜伏。饮福酒讫,博士、太常引帝从东阶下,还南阶。”回:疑是“四”字,因前文有“坛面方圆三丈许,有四踏道”。十二宫神:古代音律有十二宫调,分别对应于一年中的十二个月,其主管之神即十二宫神。高承《事物纪原》卷二引《宋朝会要》曰:“开宝新定和,所增大飨明堂记曰:‘十二神舆,载十二月之神象。’”

    [译文]

    三更时,皇上圣驾前往郊坛进行祭祀。祭坛四周有三重矮土墙。圣驾出了青城,向南行进再折向西去大约一里多路,就是祭坛了。从外围墙的东门进入,到第二道矮土墙里边,面朝南设置一个大帷幕,叫做“大次”。皇上在大次里更换祭服,头上戴有二十四旒的平天冠,身穿青色衮龙朝服,外罩中衣,脚穿红鞋,腰带纯玉佩。皇上由两名太监搀扶着,行至祭坛前。祭坛下面又有一个幕殿,叫做“小次”,里面设有皇帝御座。坛高三层,共有七十二级台阶。祭坛顶端的平台方圆约三丈多,有四条台阶可登坛:正南的叫午阶,东边的叫卯阶,西边的叫酉阶,北边的叫子阶。祭坛上设置有两方黄褥,位置在北面偏南的是“昊天上帝”的灵位,面向东南的是“太祖皇帝”的灵位。坛上设有两个较矮的桌案,上面摆放着祭祀贡品。有登歌的道士十几人,排列着钟磬二架,其余为歌色及琴、瑟乐器等。当值的侍卫不过三五人而已。祭坛前还设有宫廷乐架,前面排列的是编钟和玉磐,悬挂编钟和玉磬的架子和平常的乐架差不多,只是方响架子更加高大一些。编钟的形状稍扁,分上下两层挂在架子上,架子的两角缀着流苏。玉磬的形状就像曲尺,用绳子系在它的拐角的尖上,也用乐架,分上下两层挂着。其次还排列着几架大鼓,或三面或五面为一组,用木条连接起来,安放在架座上。还有大钟,名叫景钟,又有大鼓名叫节鼓。还有像琴而比琴更长些的,像筝而比筝更大些的,还有用截断的竹管像箫管似的但两头保存着竹节而横吹的,还有用泥土烧成如圆球模样而上面开孔的,还有像笙而比笙更大一些的,像箫而多加管的。有歌者正在歌唱,那歌声清脆嘹亮,不是那种郑、卫之音所能比的。宫廷乐架前竖着两根高竿,乐工都是头裹像官帽似的头巾,身穿红色宽衫,用帛束腰。两名舞者,头戴紫色冠,冠上面有一块横板,穿黑色上衣,红色的裙子和鞋子。音乐奏响,开始时文舞者手拿一个紫色的布囊,囊中装着一个有结带的笛管。接着是武舞者一手拿着短矟,一手拿着小盾牌,比文舞又增加了几个人,伴奏乐器是敲击铜铙和响环,然后又击打一种形状像是铜烟囱的乐器,又有两个人共同带一只铜瓮模样的乐器就地敲击。舞者的动作如用刀剑互相击刺,如同乘云欲仙,又如断肠离别,这些都是舞蹈动作。音乐奏响,先击柷,柷是用硬木制成的,像个四方形的壶,上面画着山水图案,每次奏乐时就敲击它,内外共九下。乐曲终止时就击敔,敔的形状如一只伏地的老虎,脊背如一条锯齿,一曲终止时,演奏者用破开的竹片刮一下这锯齿。主持祭祀的官员奏请圣驾登坛,前导官都躬着腰,侧身在一旁引导皇上到祭坛跟前为止,只有大礼使一人随皇上登上祭坛。皇上先向着正北边的“昊天皇帝”的灵位拜祭,跪下敬酒,跟随的殿中监面朝东下拜,给皇上递送酒杯,皇上再拜一次,起立。再往东边的“太祖皇帝”的灵位拜祭。皇上登上祭坛时,宫廷架乐的音乐声停止,而祭坛上的音乐奏响,皇上走下祭坛时宫廷架乐又开始奏响。这时武舞表演上场,皇上回到小次中。亚献和终献时拜祭的程序也和初献相同。当时燕王赵俣进行亚献的拜祭,越王赵偲进行终献的拜祭。皇上第二次登坛时,音乐的演奏和第一次相同。跪下敬酒之后,由中书舍人读祭文,左右有两人捧举着祭文文本而由中书舍人跪着朗读。皇上走下祭坛之后,又回到小次中,亚献和终献同前面的程序一样。再次登坛,有官进奉玉杯,皇上饮下杯中福酒。亚献与终献礼毕之后走下祭坛,皇上到小次前站立,而祭坛上摆放的祭祀用品如冥币、纸帛、玉册等,从西边的西阶送下来。在南矮墙门外,距祭坛一百多步的地方,有一座燎炉,高约一丈左右,各种祭祀的物品送上高台,一个人依次拿起并高声报告,放到燎炉里面焚烧。祭坛三层四条台阶之间,共有十二座神龛,用以祭祀十二宫神。在内矮墙之外祭祀的是众星神。祭祀主管官员和陪同祭祀的官员们都面向北按部就班地站着。宫廷架乐奏罢,鼓吹乐还没有响起的时候,祭坛内外参与祭祀大典的几十万人都肃然静立,只听见轻风吹动环佩叮当作响之声。一位掌礼官喊口令道:“赞一拜!”于是所有的人一齐下拜。祭祀大典到此结束。

    郊毕驾回

    驾自小次祭服还大次,惟近侍椽烛①二百余条,列成围子。至大次更服衮冕,登大安辇。辇如玉辂而大,无轮,四垂大带。辇官服色亦如挟路者。才升辇,教坊在外矮士东门排列,钧容直先奏乐,一甲士舞一曲破②讫,教坊进口号。乐作,诸军队伍鼓吹皆动,声震天地。回青城,天色未晓,百官常服入贺,赐茶酒毕,而法驾、仪仗、铁骑,鼓吹入南薰门。御路数十里之间,起居幕次,贵家看棚,华彩鳞砌,略无空闲去处。

    [注释]

    ①椽烛:如椽之烛,形容蜡烛的粗大。②曲破:唐宋时的乐舞曲名词。大曲的第三段称为“破”,单独演奏这一段称为“曲破”。《宋史·乐志十七·教坊队舞》记云:“太宗洞晓音律,前后亲制大小曲及因旧曲创新声者。总三百九十。凡制大曲十八……曲破二十九。”参见本书卷之九“宰执亲王宗室百官入内上寿”一节注。

    [译文]

    皇上从小次身着祭服回到大次,只有近侍们手持椽烛二百多根,排列成仪仗队形。至大次,更换为皇袍皇冠,然后登上大安辇。大安辇形如玉辂而更大一些,没有车轮,四边悬挂大带。陪辇官穿的服装,如同警戒夹道军士的服装。皇上登辇之后,教坊乐队在外矮土墙的东门外排列等候,军乐队先奏乐。一名身穿盔甲的武士舞一段“曲破”之后,教坊司上前进献颂词。音乐奏响,禁军队伍中的乐队一起吹奏,声音震天动地。圣驾回到青城时,天还没亮。百官身穿常服进殿中,道贺皇上此次祭祀顺利完成,皇上赐百官茶酒。之后,皇上的法驾、仪仗以及禁军的铁骑、鼓乐队等一行由南薰门入城。圣驾经行的几十里御路当中,百官迎接皇上的幕帐、富贵之家搭起的看棚,花团锦簇,鳞次栉比,真是没有一点空闲的地方。

    下赦

    车驾登宣德楼①,楼前立大旗数口,内一口大者,与宣德楼齐,谓之“盖天旗”。旗立御路中心不动。次一口稍小,随驾立,谓之“次黄龙”。青城、太庙随逐立之,俗亦呼为“盖天旗”。亦设宫架乐作。须臾,击柝之声,旋立鸡竿,约高十数丈,竿尖有一大木盘,上有金鸡②,口衔红幡子,书“皇帝万岁”字。盘底有彩索四条垂下,有四红巾者,争先缘索而上,捷得金鸡红幡,则山呼谢恩讫。楼上以红绵索通门下一彩楼,上有金凤衔赦而下,至彩楼上,而通事舍人得赦宣读。开封府大理寺排列罪人在楼前,罪人皆绯缝黄布衫,狱吏皆簪花鲜洁,闻鼓声,疏枷放去,各山呼谢恩讫,楼下钧容直乐作,杂剧舞旋,御龙直装神鬼,斫真刀倬刀③。楼上百官赐茶酒,诸班直呈拽④马队,六军归营,至日晡时,礼毕。

    [注释]

    ①车驾登宣德楼:本节所记宣布大赦的仪式,在北宋时是一种传统的做法,皇帝亲自登上宣德楼,以示皇恩。江休复《江邻几杂志》云:“肆赦宣德门,登降用乐悬,又排仗尽如外朝之仪。”②金鸡:古代举行颁诏宣赦仪式,设置金鸡于竿头,以示吉辰。鸡用黄金饰首,故称金鸡。这种仪式或认为始于北魏时。唐代封演《封氏闻见记》卷四“金鸡”一则云:“按金鸡,魏晋以前无闻焉。或云始自后魏;亦云起自吕光。……(北齐)武成帝即位,大赦天下,其日设金鸡。宋孝王不识其义,问于光禄大夫司马膺之曰:‘敕建金鸡,其义何也?’答曰:‘按《海中星占》,天鸡星动,必当有赦。由是王以鸡为候。’”李白《流夜郎赠辛判官》诗云:“我愁远谪夜郎云,何日金鸡放赦回。”(《李太白诗》卷十一)《水浒传》第七十二回“柴进簪花入禁苑,李逵元夜闹东京”,写宋江会见李师师所写《念奴娇》词一首,中有句为“六六雁行连八九,只等金鸡消息”,表达他等候朝廷招安的心情。明清之际朱素臣的传奇作品《翡翠园》第十三出有唱词云:“盼不到,躲不到,金鸡衔赦。”可见在历代文学作品中,金鸡已成为皇帝进行大赦的典故。③倬刀:即掉刀。卷之五“京瓦伎艺”有“杂剧、掉刀、蛮牌”,可参照。④呈拽:即安排。见卷之六“元宵”一节注⑥。

    [译文]

    皇上登上宣德楼,楼前竖立着好几面大旗。其中有一面最大的旗,竖起后和宣德楼一样高,叫做“盖天旗”。大旗立在御路中心,风吹也不晃动。其次一面旗稍小一些,随着皇上位置竖立在皇上身后,叫做“次黄龙”。青城、太庙那边也随着皇上所到之处而竖立旗帜,世俗也将它们叫做“盖天旗”。同样也设置有宫廷乐架。音乐奏起,不一会儿,又响起击柝之声,便立即竖立起鸡竿,此竿高约十几丈,竿的顶端有一个大木盘,上面有一只金鸡,金鸡口里衔着一条红幡子,上面写着“皇帝万岁”四个大字。木盘底下垂下来四条彩带,有四个头裹红巾的人沿着绳索争先而上,最先登顶并得到上面的金鸡和红幡者,高呼万岁并谢恩离去。宣德楼上用红色布衫连接到楼门下的一座彩楼,楼上有一只金凤,口里衔着皇上的赦诏并沿着绳索慢慢而下,降落至彩楼时,由通事舍人接过赦诏并高声宣读。开封府和大理寺将被赦免的犯人带来排列在宣德楼前,犯人都身着有红、黄色的布衫,狱吏们都头戴簪花,衣着干净整洁,听到鼓声响起,就打开犯人所戴的木枷将犯人释放。得赦的犯人一起高呼万岁后谢恩离去。此时,宣德楼下的军乐队奏响音乐,演出杂剧歌舞,禁军御龙直武士表演装神鬼,并用真刀表演对打。皇上在宣德楼上赏赐百官茶酒,禁军的各部署安置马队,六军各自返回营地。至下午申时,宣赦仪式结束。

    驾还择日诣诸宫行谢

    驾还内,择日诣景灵东、西宫,行恭谢之礼三日。第三日毕,即游幸别宫观或大臣私第。是月卖糍糕鹑兔方盛。

    [译文]

    圣驾回到宫内,选择吉日前往景灵东宫和景灵西宫,行恭谢之礼三天。到第三天礼毕之后,就前往游玩巡幸其他的道观或者大臣的私宅。此月京城内卖糍糕和鹑兔的生意十分兴盛。

    十二月

    十二月,街市尽卖撒佛花、韭黄、生菜、兰芽、勃荷①、胡桃、泽州饧。初八日,街巷中有僧尼三五人,作队念佛,以银铜沙罗或好盆器,坐一金、铜或木佛像,浸以香水,杨枝洒浴,排门教化②,诸大寺作浴佛会,并送七宝五味粥与门徒,谓之“腊八粥”。都人是日各家亦以果子杂料煮粥而食也。腊日,寺院送面油与门徒,却入疏教化上元灯油钱。闾巷家家互相遗送。是月景龙门预赏元夕③于宝箓宫,一方灯火繁盛。二十四日交年④,都人至夜请僧道看经,备酒果送神,烧合家替代钱纸,贴灶马⑤于灶上。以酒糟涂抹灶门,谓之“醉司命”。夜于床底点灯,谓之“照虚耗”。此月虽无节序,而豪贵之家,遇雪即开筵,塑雪狮,装雪灯雪□⑥,以会亲旧。近岁节,市井皆印卖门神、钟馗⑦、桃板、桃符⑧,及财门钝驴、回头鹿马、天行帖子。卖干茄瓠、马牙菜、胶牙饧之类,以备除夜之用。自入此月,即有贫者三数人为一火,装妇人神鬼,敲锣击鼓,巡门乞钱,俗呼为“打夜胡”⑨,亦驱崇之道也。

    [注释]

    ①勃荷:即薄荷。②教化:僧人尼姑进行化缘并宣传佛教教义感化世人。③预赏元夕:即元宵节赏月庆贺活动的一次预演,一般是在十二月二十一日举行。王明清《挥麈后录》卷四云:“徽宗室和七年十二月二十一日,就睿谟殿张灯,预赏元宵,由燕近臣。”④交年:宋时称十二月二十四日为交年,意思是新年与旧年交替。后来又称此日为小年。陈元靓《岁时广记》卷三十九引《岁时杂记》云:“每岁十二月二十四日,新旧更易,皆焚纸币,诵道经咒,以送故迎新,而为禳祈云。”⑤灶马:灶神的画像,祭灶时把它贴在灶门之下,称为灶马。古代祭祀灶神为五祀之一,相传灶神即是炎帝。《淮南子·泛论训》云:“故炎帝于火而死为灶。”汉高诱注云:“炎帝神农,以火德王天下,死托祀于灶神。”⑥雪□:原刊本这里脱一字。⑦钟馗:古代传说,唐明皇曾病疟,梦见一大鬼捉小鬼啖之,此大鬼貌丑而穿戴破帽、蓝袍、角带、朝靴,自谓是终南进士,曾应举不第而触阶死。明皇醒而病愈,诏吴道子画钟馗像。后世遂成为风俗,端午或过年时就画钟馗像贴于门首,用以驱除鬼魅。这里所记即是钟馗画像。⑧桃板、桃符:古代过年时驱邪的画符。相传东海度朔山有大桃树,其下有神荼、郁垒二神,能食百鬼。故旧俗在农历大年初一用桃木板画二神于其上,悬于门首,称为桃符,其板称为桃板。后来,桃符逐渐演变为春联。王安石《元日》诗云:“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挑换旧符。”可见北宋时这种风俗普遍流行。⑨打夜胡:又称为“打夜狐”或“打野胡”,古代风俗于腊月底举行的驱鬼傩戏。杨彦龄《杨公笔录》云:“唐敬宗善击球,夜艾,自捕狐狸为乐,谓之打夜狐。故俗因谓岁暮驱傩为打夜狐。”又赵彦卫《云麓漫钞》卷九云:“世俗岁将除,乡人相率为傩,俚语谓之打野胡。”

    [译文]

    十二月,京城的街巷集市到处都是卖撒佛花、韭黄、生菜、兰芽、薄荷、胡桃、泽州饧等物的。初八那天,街巷中有僧尼三五人一伙,结队念佛,用银制或铜制的沙罗或者是其他质地优良的盆式器皿,里面安放一个坐姿的金、铜或木雕的佛像,浸泡在香水中,并用杨枝蘸着香水洒在佛像身上,如为佛像沐浴,挨家挨户化缘。京城各大寺院都举办浴佛会,并且送七宝五味粥给信徒们,叫做“腊八粥”。京城里的人们在这一天,各家也都用干果、杂粮等煮粥吃。腊八这天,寺院还会送面、油给门徒,又写成文告向民众宣讲教义并募化元宵节的灯油钱。街巷之间,各家各户也互相馈送腊八粥等。这个月里,景龙门外的宝箓宫提前点亮元宵节的灯火,供行人观赏,此时这一带灯火通明。二十四日是交年,京城里的人们到夜晚要请僧人、道士诵经,准备酒品、水果等送神,烧一次合家替代钱纸,将灶王爷的画像贴在灶台上。又用酒糟涂抹在灶门上,这叫做“醉司命”。夜里要在床底下点一盏小灯,这叫做“照虚耗”。此月虽然没有什么节日,但是达官显贵之家,每逢下雪天便摆酒宴,堆雪狮子,挂起雪灯,以此会亲朋故旧。临近新年,集市上到处都有人印制并出售门神、钟馗、桃板、桃符,以及财门钝驴、回头鹿马、天行帖子等过年需要张贴的东西。还有卖干茄瓠、马牙菜、胶牙饧之类的食品,以备除夕夜之用。自进入腊月,便有穷苦人三五人为一伙,装扮成妇人、神鬼模样,敲锣打鼓,挨门乞讨钱物,世俗称之为“打夜胡”,也是驱鬼除邪的一种形式。

    除夕

    至除日,禁中呈大傩仪①,并用皇城亲事官、诸班直戴假画②,绣画色衣,执金枪龙旗。教坊使孟景初③身品魁伟,贯全副金镀铜甲,装将军。用镇殿将军二人,亦介胄,装门神。教坊南河炭丑恶魁肥,装判官。又装钟馗小妹、土地、灶神之类,共千余人,自禁中驱崇,出南薰门外转龙弯,谓之“埋祟”而罢。是夜禁中爆竹山呼,声闻于外。士庶之家,围炉团坐,达旦不寐,谓之“守岁”。

    凡大礼与禁中节次,但尝见习按,又不知果为如何,不无脱略,或改而正之,则幸甚。孟元老识。

    [注释]

    ①大傩仪:“傩”是古代驱鬼逐疫的祭祀仪式。商、周时已有这种习俗。《论语·乡党》有“乡人傩”一语,可知孔子时代此习已形成。《吕氏春秋·季冬纪》云:“命有司大傩旁磔。”后有前人注云:“大傩,逐尽阴气为阳导也。今人腊岁前一日击鼓驱疫,谓之岁除,是也。”这里写禁中大傩仪,可知北宋时傩仪的习俗不仅存在于民间,而且宫廷中亦如此。②假面:即面具。古代傩舞必戴面具,春节时的傩戏也如此。陈元靓《岁时广记》卷四十引《岁时杂记》云:“除日作面具,或作鬼神,或作儿女形,或施于门楣。驱傩者以蔽其面,或小儿以为戏。”③孟景初:参见卷之六“收灯都人出城探春”一节注③。又卷之九“宰执亲王宗室百官入内上寿”一节“第五盏,御酒”一段中,有孟景初出场。

    [译文]

    到除夕那天,宫中要举行傩戏驱邪的仪式。并且由皇城亲事官、禁军各部武士等人戴着面具,身穿锦绣彩色衣服,手执金枪龙旗。教坊使孟景初身材魁梧高大,穿着一套全副镀金铜制盔甲,打扮成将军模样。又有禁军的镇殿将军两名,也顶盔戴甲,装扮成门神。教坊司的南河炭相貌丑恶、身材肥胖,装扮成判官。又有人装扮成钟馗及其小妹、土地爷、灶君爷等神的模样,共有一千多人,从宫中驱逐邪祟,又从南薰门出发到外面的转龙弯,这叫做“埋祟”,这才结束了。此夜,宫中爆竹轰响与众人的欢呼声交织在一起,声音之大响彻天空,在宫外都能听到。一般士大夫以及普通百姓人家,除夕夜在火炉边团团围坐在一起,一直到天亮都不睡,这叫做“守岁”。

    凡是重大的仪式与宫中一些活动的礼仪程序,只是曾经看见演练,却不知道到底是怎么一回事。这里的记述难免有遗漏或省略,如果有人能够指出或纠正其中不合适的地方,那就太庆幸了。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