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彰化县舆图纂要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集集山(西出五里许,有岭名草岭,为集集、沙连之路。岭高各半里许,岭顶平坦,两无关锁,非险要也):在水沙连内,邑治东南七十里。高峰耸拔,为邑治小祖山者。大将军福尝破林逆于山麓,险阻可恃,为内山番界之锁钥。自西折下,为八娘坑山;山麓稍平,又为虎仔坑山。再下,化为平畴,至清、浊溪分涨之处,由南另起一山为牛触口山;乃清、浊溪之水口山。由北特起峰峦者,为南投诸山。

    南投山(山半有牛牯岭一条,为往南北投、水沙连大路。外高一里、内高半里,岭顶一片平阳,左右四通八达,随处可行;非险要也):在邑治东南四十里,山麓即县丞署。山势平坦,无险可恃。

    北投山:由南投山自北分支,邑治东南三十余里。山势平坦。

    大武郡山:系牛相触山由西北分下者,离邑治三十余里。山势平坦。下有清水岩、许厝寮山,亦皆平坦,无险可据。

    红涂崎山(一名赤涂崎。山之南麓与燕雾山交接处,有同安岭一条。外高里半、内高一里余,岭顶一片平阳,有居民田园;两边无狭,四通八达,为进南投内山之路,非要害也):系由南、北投山自北出脉,至猫罗山、同安岭恃起峰岚,山势较高;离邑治十余里,上平而方。左分一支,为燕雾;右分一支,为快官庄;中抽一支,由南而北,为白沙坑山、观音山、望寮山。

    望寮山(一名定军山,又名八卦山):系自红涂崎山抽出,在邑治东门外;为邑治主山。山上建有镇番亭一座;后改建砖寨,名曰定寨。同治元年戴逆滋事时,被毁。该山离城太近,若有事之时为贼踞站,则城内虚实毕见;诚要之区也。

    大半天山:在邑治东南水沙连山番山交接之处,不能稽其程途;山势高险。前林逆败后,曾踞此负嵎相抗;为番界之要害处所,居民不能到者。自西分下,即水沙连、溪洲仔诸山。

    小半天山:与大半天山相迤。山势甚峻,高出云霄;亦番界之要区。

    大坪顶山:与大、小半天山相接。山势甚高;而顶颇平坦,可以屯兵。昔大将军福攻克大、小半天山林逆贼巢,即由此山扎营进剿。

    阿拔泉山:在水沙连保清水溪之间。山势不甚高险。

    雪山(玉山同):在水沙连内生番界内;不能溯其来源,亦难稽其程途。因经年积雪,故名;又称玉山。

    内外触口山:在阿拔泉山之下,离邑治六十余里;为邑治之外护也。

    以上诸山,唯大乌、大小半天等山皆高险无比,而均在生番界内,无从依傍。其余入于版图界内者,除华盖山、大坪顶山为民番交界之区,其余均系平坦高阜,并无险要之区也。

    水

    台湾皆西流水,彰化亦然。缘东面皆山、西首皆海,水均发源于内外诸山,顺流而入于海故也。有先分数条,至中途而合成一处者,大肚溪是也;有先分数条,中间会合后而又分作数溪而入海者,清浊溪与虎尾、东西螺诸溪是也。中间或自南绕北、或自北转南,各随山之形势而出。至海口之大小、深浅,各有不同。而海口之外,均系沙汕淤塞。外来商船,无论大小均泊于口门之外、沙汕之内,离岸七、八里至十余里,用小驳船渡载;海船均不能驶入口内,与淡属之鸡笼、沪尾等口不同。兹将所属各溪,自南而北挨顺开载于左。

    浊水溪:发源于内山番界,莫能探其来源。向传水源本清,流至一潭,方变为浊。由大、小半天山后向西北斜流,至集集山之南畔,受南首大顺寮、清水沟诸水;至外触口山,北分为虎尾、东螺、西螺、三条圳。西出至番仔挖,左右分别入于海(各海口阔狭浅深,皆载于各溪口条下)。

    大顺寮溪:发源于水沙连内山。至隙仔山脚,与浊水溪合流。

    阿拔泉溪(即清水溪):发源于阿里山,在阿拔泉之北。由西南斜流,又绕至内触口山之下、外触口山之上,合于浊水溪。

    虎尾溪(系状元挖旧澳。现已淤塞,不能泊船):系清、浊二溪西出至外触口山南,先分一支入嘉义界,出下湖。稍西再分一支,即虎尾溪;系嘉、彰交界之处,离城六十里。自西稍下,至鹿场过白沙墩之北,出海丰汛而于入海。溪宽一里许,中间沙淤;两岸各有水溜,不过十余丈、深五六尺。秋、冬水涸,行人涉水而过;春、夏水涨,或用渡船、或用竹筏,随时置备。海口宽一里许,深六、七尺不等。口外沙汕包裹,不能泊船。潮涨至口门,止离岸七、八里;有澳名状元挖,现已淤塞,不能泊船。遵海而南约数里,即五朝港;再南,则下潮港,乃嘉义地界也。

    西螺溪(即茂利干溪):发源于浊水溪。在虎尾溪之北;自西分下,离城五十里。再由西北斜流,至番仔挖之南而出海。溪宽半里,深五、六尺。秋、冬水涸,行人徒涉;春、夏水涨,则用竹筏以济行人。海口宽半里,余深五、六尺不等。口外沙汕包裹,不能泊船。潮涨至口门止;口外八、九里,有沙汕名番挖澳。又有王功澳,现已淤塞,不能泊船。

    东螺溪(即宝斗溪,又名北斗溪):发源于浊水溪。在西螺溪之北十里;自西分下,离城四十里。向西北斜流,至王功港口而入于海。遵海而北,即鹿港、二林港也。溪宽二里,深五、六尺,北岸深八、九尺不等;有渡船以济行人。海口宽二里许,深与里面同。外沙汕丛杂,只有就地渔船可以停泊;外来商船,均停在离口十里之冲西港等澳,用小驳船驳至鹿港上岸。其鹿仔港以北海边一带,均不能泊船。潮涨至口门止。

    三条圳:在东、西螺二溪中间分下;由西南,计流至嵌顶地方,仍与西螺溪合流而入海。

    大武郡溪(即鹿仔港):发源于大武郡山。由西北斜流,过二林、马芝遴等保,在鹿港街南首入海。来源甚短,溪流亦浅。后又就浊水溪象鼻山之下开筑水圳,下接大武郡溪;又分水圳数条,灌荫各保田禾,故其水亦浊。现在居民只知有水圳,而不知其为溪矣。宽约四、五丈,深二、三尺不等;各处均有木桥以渡行人。溪口船只不能停泊,所有鹿仔港口商船均泊于口外之冲西港,在沙汕之内,离岸八、九里至十余里不等;为商贾幅辏之区,诚要害也。

    大肚溪(海口名六块寮澳):来源有二:一自县南集集山右畔向西折下,名万丹溪;至南北投折而向北,过猫罗至定军山之后双溪口会合。一发源于县北大员山左畔,向西南斜流,过猫雾捒保,名猫雾捒溪;受阿里史、黄竹坑、万斗六诸溪之水,至双溪口会合。以上两溪合流向西折下,由大肚山南岸出六块寮顺流而入于海。溪宽一里余,两岸皆旱埔。至中流始有流水,宽三十余丈、深一丈零,有上、中、下四处渡船以济行人。海口沙汕淤塞,不能泊船;潮涨至口内一里许而止。溪口以南五里许有一海〔义〕,名草港;并无来源。现居民藉此叉口,为水圳出海之口矣。

    大甲溪:发源于东北边界东势角口内山番界,莫从究其源流。大约由大乌山而前绕至北□东势角折向西下,受淡水内山溪流诸水而入于海。溪之南岸,为淡、彰交界之处;唯东势角庄,则在西北,离县城四十余里。其溪流阔狭浅深,皆在淡水界内,应归淡水厅造报。海口之处,则向南绕至蛤满溪口,为彰属地界。溪口沙汕丛杂,不能泊船。由蛤满溪而南则高密口(乃系新开),又有五叉口、水里港口共三处,均系叉口,并无来源;后人就其叉口,或由大肚溪开圳、或由大甲溪开圳浚成圳路,而为水圳出海之所。阔不过丈余,深只二、三尺;船只不能出入。其五叉口外七、八里,另有沙仙一道包裹,名曰梧栖港,溪澳以内可以泊船;外来商船均泊于该处,由驳船载货出入。故虽曰海口,其实停船之处离口甚远也。

    万斗六溪:发源于县东南华盖诸山;即大肚溪之上流。由西北曲曲绕过火焰山,一名乌溪;至双溪口,与大肚溪会合。

    万丹溪:发源于县城东南集集之北,后由西北曲曲而入于大肚溪。

    以上诸溪,唯东螺、虎尾、大肚三溪溪面较宽,水流甚急骤。遇大雨,内山诸水奔腾而下,虽有船只不能开驶;必须三、五日后水势稍减,方能行走。此外之水随时涨落,可立而待也。

    (附)沙汕

    彰属内洋一带,并无海岛浮■〈山奥〉。唯南自西螺口外起,有暗汕数条向北包裹,至鹿港前面止。北自大甲溪起,亦有暗汕数条向南包裹,至鹿港前面止。中间两沙对峙,名冲西港。澳南北之水,均汇流于此而出海,名曰「诸水朝宗」。外来商船,亦由此入口而分泊于各澳;乃海洋之第一要口也。并以附闻。

    城池

    查彰化县地界,本属嘉义(旧名诸罗)。自雍正元年设治以后至十二年开始,于街巷外编植莿竹为城,设东、西、南、北四门。乾隆五十一年、六十年林爽文、陈周全之乱,蹂躏殆尽;嘉庆二年,仍依故址栽植莿竹,又于四门增建城楼。十四年,制宪方巡台抵彰,经绅士呈请捐建土城,奏奉谕旨准行;随仍旧址改建土城,两边砌以砖块,以免圮颓。十六年兴工,二十年告成。周围九百二十二丈二尺八寸,高一丈五尺、宽一丈五尺;上宽一丈,入地深一丈。炮台十二、水洞六、堆房十六,现均完固。唯堆房于同治元年间被贼焚毁,尚未修复。

    城垛,周围七百八十三垛;高三尺,以砖为之。城门四座:东曰「乐耕门」、南曰「宣平门」、西曰「庆丰门」、北曰「拱辰门」。城楼各一层,高三丈九尺。

    东门外定军山(即八卦山)上有寨一座,周围计长六十丈,雉堞五十六个;内高一丈二尺,外高一丈五尺,雉堞高三尺,基宽一丈五尺、上宽一丈。炮台四座、水洞二、城楼一。先建于雍正年间,名曰「镇番亭」;经陈周全之乱,毁于火。嘉庆十八年,重建,改名「定军寨」;现于同治元年三月间被戴逆平毁。

    衙署

    彰化县署:在城中,稍东;坐北向南。雍正六年建。乾隆五十一年林爽文之乱,毁于火;五十三年,领帑重建。兹于同治元年三月间戴逆作乱,与仓库一体毁为平地;尚未建盖。

    典史署:在县署西偏。乾隆十二年重建。五十一年林爽文之乱,毁于火;五十三年,领帑重建。兹于同治元年三月间戴逆作乱,与监狱毁为平地;尚未建盖。

    县丞署:在南北投保南投街外。乾隆十四年建。五十一年林爽文之乱,毁于火;五十三年,领帑重建。

    教谕署:在学宫西北畔。乾隆五十一年林爽文之乱,与训导署一并毁于火;未及兴建。至嘉庆二十二年,训导一缺改移淡水厅学,始于二十三年由绅士捐建于白沙书院之后,循旧址而扩之;现尚完固。

    猫雾捒巡检署:在犁头店街。雍正十年建。乾隆五十一年林爽文之乱,毁于火;五十三年重建。兹于同治元年三月间戴逆作乱,被焚殆尽;尚未修理。

    北路理番同知署:在本县城南街。乾隆五十三年移驻鹿仔港粟仓南畔,嘉庆二年重建。

    北路副将署:在县城内县署东畔。乾隆五十一年重建;现尚完固。

    都司署:在副将署西偏。乾隆五十三年重建。兹于同治元年三月间戴逆作乱,被毁过半;尚未修复。

    水师游击署:原在鹿仔港北头营盘内。乾隆五十三年建。六十年陈逆之乱,毁于火;始移建于街尾土城。现尚完固。

    铺舍

    查彰化并无驿递,只有铺站。南自鹿场起、北至鸡笼止,共计一十八处。自分设淡水厅后,将大甲起、至鸡笼止共十一铺,分别添设,归于淡水厅管辖,由淡厅造报。现在自南至北共计七站,均号书一名、递夫六名,以为传递往来文报。谨列于后:

    鹿场站:在县南五十五里。南离虎尾溪与嘉义交界止五里、北抵东螺站十五里。

    东螺站:在县南四十里。南接鹿场站十五里、北接员林站二十里。

    员林站:在县南二十里。南接东螺站一十里、北接县口站二十里。

    县口站:在城内。南接员林站二十里、北接龙目井站十五里。

    龙目井站:在县北十五里。南接县口站十五里、北接寓鳌头站十五里。

    寓鳌头站:在县北三十里。南接龙目井站十五里、北接淡属大甲站止十五里。

    鹿仔港站:在县西二十里。东接县口站二十里、西递内地交海船投递。

    营制

    台湾营制自设立以后,情形随时更变,营制亦随时增改,不止一次。兹就现在额设员弁兵丁及各处汛塘,详载于后:

    北中营(陆路):原设参将一员,驻诸罗(今之嘉义);至雍正十一年,始改设副将,驻扎彰化县治。其兵原止一营;至是增设,分为中、左、右三营。以中营驻彰化、左营驻嘉义、右营离竹堑,统北协副将管辖。大小弁兵,均有增改。现在陆路中营,副将一员、中军都司一员、千总二员、把总四员、外委十员(内六员原设,四员系乾隆五十三年增)、额外外委五员(内四员原设,一员系乾隆五十三年增)、兵丁共一千二百二十四名(内马战兵五十名、步战兵五百二十一名、步守兵六百五十三名)。

    城中营盘内:副将一员、都司一员、千总外委各一员、额外二员;步战守兵共六百名(内分拨沙仔仑塘十名),另南门外教场安兵五名,合共六百零五名。

    八卦山汛:外委一员、战守兵四十名。

    燕雾汛:把总一员(驻员林街)、额外外委三员(驻二林塘)、战守兵共九十名(内赤涂崎塘五名、溪口塘十名、枋桥头塘五名、二林塘十名、东螺塘十名、燕雾塘五十名)。

    许厝埔汛:把总一员、战守兵六十名。

    嵌顶汛:外委一员、战守兵五十名。

    寓鳖头汛:把总一员、战守兵二十五名。

    沙辘塘:战守兵五名。

    大肚汛:额外一员、战守兵十五名。

    ————以上均在南北平阳一带。

    南北投汛:把总一员、战守兵八十九名。

    内木栅汛:外委一员、战守兵十名。

    大里杙汛:外委一员、战守兵五十名。

    触口汛:额外一员、战守兵三十名。

    猫雾捒葫芦墩汛:千总一员、战守兵八十五名。

    大墩汛:外委一员、战守兵四十名。

    四张犁汛:外委一员、战守兵三十名。

    ————以上均在南北内山一带(另有集集、社寮、林圮埔三汛在沙连保,系嘉义营参将管辖。其弁兵各若干,请归嘉义县造报)。

    鹿港水师营(即台协水师左营):原驻安平,于乾隆五十三年改驻鹿港。额设游击一员、守备一员(驻嘉邑笨港汛)、千总二员、把总四员(内一员驻笨港汛、一员驻新店汛)、外委六员、额外三员;步战守兵共七百二十四名,除舵工、炊粮一十六名,实计七百零八名。又除笨港营安兵二百九十三名、■〈鱼逮〉仔挖汛五名、猴树汛一十名、新店汛一十名在嘉义地界归嘉义县查造外,实际驻扎鹿港本营游击一员、千总一员、把总二员、外委一员、额外一员,安兵二百八十五名。

    分防水里港汛:额外一员,安兵丁二十名。

    三林汛:千总一员,安兵二十名。

    王功汛:额外一员,安兵四十名。

    番仔挖汛:安兵五名。

    海丰汛:额外一员,安兵二十名(该营汛地虽在彰化、实笨港营守备管辖)。

    水师战船:原设一十八只;乾隆三十年裁汰二只。现在实存一十六只,均编「定」字号;配舵工、炊粮一十六名。

    屯丁(县城东北大甲溪旁有麻薯一屯,归淡厅管辖;故不及备载)

    台湾屯丁,起自公中堂福「讨平林逆筹办善后事宜」案内奏请就向化熟番随军打仗出力有功者,仿照四川屯练之例,挑募番丁四千名,南、北二路分为十二屯,设立屯千总管辖。将内山界外丈溢田园归屯纳租,由地方官征收,按春、秋二季支放屯粮。又给未垦埔地,令其自行耕种养赡。后奉改议,着令理番同知会同监放造报各在案。彰属共设三屯,开列于后:

    东螺屯:统辖把总一员、专辖外委一员、屯丁四百名(内东螺、马芝、二林三社二百零三名,眉里社五十名,大武郡、半线二社四十一名、□□□□□□□□□二社一百零六名)。

    北投屯:专辖外委一员、屯丁五百名(内北投社一百二十八名,南投社三十二名,猫罗社四十五名,柴坑仔、大肚、南北社(?),捒东、捒西二社二百零四名)。

    阿里史屯:专辖外委一员、屯丁三百名(阿里史、水里、感恩、乌牛栏、迁善、南北〔投〕六社二百五十三名,大肚中社四十七名)。

    以上共屯〔丁〕一千二百名,每屯屯外委一员管辖屯丁。另设把总一员,统辖三屯。其把总,则归北路淡水之屯千总统辖。外委〔由〕屯丁拔补、把总由外委拔补,千总由把总拔补,均由鹿港同知出具考语,送本、县道宪考验,给戳准补。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